<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

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典名著

論語中注釋爭論最多的句子“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移動版] 作者:佚名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SPAN>

 

這句話是歷來《論語》注釋中爭執最大的章句之一,而且同一句話,居然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答案,從而把完全不同的政治形象,加到孔子身上。

這句話大致有這樣幾路解釋:

第一種,解釋為“如果鉆研異端邪說,那么危害就大了”。朱熹等人執這種觀點。

第二種,解釋為“批判不正確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滅”。楊伯峻等人執這種觀點。

第三種,解釋為“攻擊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言論,這樣很危險”。我本人贊同這種觀點。

為何會有如此相反的字面注釋?原因在于這里有兩個字有多種可取的解釋:攻、已。另外“異端”一詞也可以加上貶義斥為邪說,或者中性地判斷是一種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學說。

異端,朱熹《集注》:“非圣人之道,而別為一端?!?/SPAN>焦循補疏說:“各為一端,彼此互異?!痹谶@里,朱熹站在身為孔子正統思想繼承人的角度,先把孔子的學說定為圣人之道,而把不同的觀點斥為異端(邪說)。相比之下,焦循的補充要客觀中允得多,也要更符合原義。對儒家來說,道家思想和釋家思想可以說是異端;但反之,對道家而言,儒家思想倒成了異端。與此相似,對大陸而言,幾十年來臺灣的資產階級思想一直被斥為異端,而對臺灣政治及教育而言,只怕大陸思想才是異端。只是當孔子說“異端”時,看不出有什么特別的貶斥之義,這個詞在當時,似找不出后世的那種“罪惡感”。

攻,左為工,我曾據甲骨文字形,釋為骨針或斧等兵器;右為手。于是“攻”有兩義,攻擊,整治?!对娊洝贰八街?,可以攻玉”中的“攻”字,就是“整治”的意思。朱熹對此句中“攻”字的理解,就取這種意思,他說:“攻,專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異端,非圣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專治而欲精之,為害甚矣?!?/SPAN>

但是這個解釋放在這句中合適么?找找《論語》中其它章句,用上“攻”字的還有幾處(整部《論語》共有這四個“攻”字):

12.21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弊釉唬骸吧圃諉?!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很顯然,“攻其惡,無攻人之惡”應該譯為“糾正自己的錯誤(其實就是攻擊自己的過失),不要攻擊別人的過失”。這里的“攻”字,應理解為“攻擊”。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SPAN>

——同樣,這里的“攻”同樣也是“攻擊”的意思。但問題在于,為何上面的章句里說“無攻人之惡”,而這里卻讓弟子們攻擊呢?不僅攻擊,而且是“鳴鼓而攻之”?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里要“攻擊”的,不是別人,正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的冉求(子有),在孔子心里,這仍然是“攻己之惡”。如果鳴鼓而去攻季氏,只怕就是“攻人之惡”了吧?

僅從“攻”字在《論語》中一以貫之的意思,似乎朱熹的那種理解便是站不住腳的。但為什么楊伯峻會得出比朱熹的注釋更偏激的解釋的呢?原因出在對另外一個字“已”的不同理解上。楊伯峻認為:“已,應該為動詞,止也。因之我譯為‘消滅’?!?/SPAN>

單獨列出一個“已”字,我們知道它確實往往有“停止”、“結束”的意思,且在《論語》中也有這樣的章句:

5.19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SPAN>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在以上兩句中,“已”都是“停止”的意思。但顯然在這兩句里,“已”都不是句末的語氣助詞,而是句中關鍵處的實詞。在《論語》中,當“也已”連用的時候,無一例外地是用來語氣詞的,而且均放在句末。以下是《論語》中所有“也已”連用的章句: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SPAN>

6.30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SPAN>

8.1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SPAN>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馀不足觀也已?!?/SPAN>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笨鬃釉唬骸安烹y,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SPAN>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SPAN>

9.24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SPAN>

11.26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SPAN>

12.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胃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SPAN>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SPAN>

17.26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SPAN>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SPAN>

也就是說,把整本《論語》固定用作句末語助詞的“也已”強拆開來,解“已”為“停止”,這種做法除非是遇到了非如此否則句意不通的特殊情況,否則便沒有理由這樣做的。

因此,“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事實上意思可以省縮為“攻異端,害”。這樣解釋,所有詞語都和《論語》中其它章句的一般解釋沒有沖突,更重要的是,它和《論語》中孔子的根本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宋朝蔡節在《論語集說》中解釋這幾句時說:“君子在明吾道而已矣。吾道既明,則異端自熄。不此之務,而徒與之角,斯為吾之害也已?!?/SPAN>

這個解釋明白清晰,可惜蔡氏未將考據一一列出,所以這樣的見解也就湮沒在另外的聲音中了。

但任何字面的意思,最終都要歸到整體的思想中進行考察,看它是不是和思想之整體保持一貫,有沒有發生斷裂與矛盾。

察孔子對“不同意見”(異端)的態度,除上面三則含“攻”字的章句外,比較著名還有好幾則,我把它按一定的義理順序列出來:

9.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與“異端”相對的,其實就是“我見”??鬃咏K生,既有其絕對堅守的思想原則與文化信念,又始終好學不止。他的存在狀態,始終是開放的。所以門人形容他斷絕了四個毛?。阂軠y;獨斷;頑固;自以為是。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因為存在的開放狀態,因為“毋固,毋我”,所以孔子總是善于向“他者”學習:擇其善者而從之——那好的,學習他,跟隨他;那不好的,我自己心生警惕而在自己身上改正(或防止它產生),但這也是向他者學習。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SPAN>

——但孔子并非鄉愿,并非老好人,更不會把寶貴的時間、珍貴的生命,浪費在說服“意、必、固、我”者上面,所以他干脆地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思是道不同,方向不同,意見完全不一致,就不討論,不勉強地要形成統一意見。新教育人強調“尺碼相同”,就是這個意思,尺碼不同,彼此存一份人類的敬意,各自走過,好自為之,但不勉強拉扯到一起,彼此相惡,彼此消耗生命僅有的一點能量。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SPAN>

——因為遵循以上這兩個方法:道不同則不相為謀,擇其不善者而自己改之(攻己惡,不攻人之惡)。所以縱然意見不同,大家仍然可以和和睦睦:和而不同。那一定要讓大家意見完全一致的,這是小人,而小人執這種頑固的思想,所以四處攻擊異端,是謂“同而不和”??鬃幼灾^“六十而耳順”,這“耳順”的境界,形容的正是孔子對待不同意見,尤其是直接批評時的心境。在整部《論語》中,居然如實記錄了孔子門人,尤其是其他的思想者如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對孔子的批評,孔子對他們的回應,事實上足以成為“君子和而不同”的注釋,也正可以作“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附注。

在這個意義上,“攻異端,害”理解為“去專攻另外的學說是有害的”的,至少在字面意思上也能夠通,在義理上也與孔子思想并不悖。但確實未能體現孔子對待不同意見的和、寬之精神,倒有些像基督教中“你只能有一個上帝”的誡律了??鬃又畬W,當然也有明確的立場與準則,而且相信他也不會認為自己的門弟子,應該去走上專攻異說的道路的,只不過在對待異見者時,他確實有和基督教完全不同的態度。所以此句所要表達的,當不是門內誡律,而是不同意見如何相處的共同底線。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SPAN>

——最后,回到孔子思想的最核心處:“仁”??鬃咏忉屪约旱摹叭省?,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解釋,其中“恕道”被視為仁的“消極性原則”,這甚至可以認為是孔子對后世最大的貢獻之一。孔子自己解釋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得到的,就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自己不想別人因為意見不同而耿耿于懷,攻訐不休,那么自己就不要這樣做。把這一原則推而廣之,我們幾乎可以得到整個孔子思想的精神實質。

后世非常推崇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殊不知這句話事實上正是伏爾泰對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注釋——因為孔子的這八個字,正是伏爾泰平生最服膺者,是他一生的座右銘。受他影響的法國大革命在起草《人權宣言》時,就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字真言作為自由道德標志寫入了宣言。這真可以說是超越語言和國別的障礙,超越時間的障礙,一位西方思想家與另一位東方先哲的思想共鳴。

從這一絕對的孔子思想原則來理解“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難道還能有另外的解釋么?

干國祥注解

查看更多論語 爭議資料
隨機推薦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_波多野结衣中文_伊人www22综合色_天天曰天天干天天操
<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