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

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典名著

《論語·顏淵第十二》原文、注釋、翻譯與解讀

[移動版] 作者:孔子

《論語·顏淵第十二》原文、注釋、翻譯與解讀

本篇以顏淵為題,記載孔門師生問答之事。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門弟子72賢人中最優秀的一位,孔子把顏淵視為子、視為友,甚或視為師??鬃影炎约阂簧南M?,身后道與志的傳承都寄望在了顏淵身上。怎奈天意不隨人愿,顏淵卻死在了孔子的前面。所以,面對顏淵的死,孔子呼天搶地,悲喊"老天絕我"。足見顏淵與孔子之間,精神與心靈是可以呼應與共振的,所以,顏淵的思想就為接近孔子的全部思想體系。體現了孔子的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其問答內容是問仁、問政、問人格修養、問道德修養,師生之間問答之外,兼有同學之間的問答與交流。


【原文】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什么是仁??鬃痈嬖V他:"嚴格要求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回到仁上了。修養仁德靠自己,難道還能依靠別人嗎?"顏淵接著問:"請問實踐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告訴他說:"不符合禮制的東西不看,不符合禮制的信息不聽,不符合禮制的話不說,不符合禮制的事情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我一定照著您的話去做。

【解讀】這一章師生對話體現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顏淵是孔子最為賞識的學生,孔子與他談論的"仁"要求極高,這既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為顏淵這個人可以達到。讀此章文字,我的感慨極深,在校園里經常見到一些大學生聚在寢室看黃色影碟,這些人因此想入非非,不思進取,荒廢了學業。為此,我很為他們苦惱。在一些家庭之中,也常見一些父母急于讓孩子成為了不起的人,督促孩子學習達不到目標時,也是口不擇言,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心靈??吹竭@句話的時候,我終于想明白了這些現象背后的問題。因此,無論是誰都應該謹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句話,能做到這些,也就足可以是自己無大過了。問題是要懂得知禮,知道什么是禮的要求,這要靠學習和修養才能做到,難怪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

【原文】12.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什么是仁??鬃痈嬖V他:"出門在外要像接見貴賓那樣敬慎,治理百姓要像承擔重大祭祀那樣嚴肅謹慎。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在朝廷和家族中都不會招致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我一定照著您的話做。"

【解讀】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鬃诱J為他有南面稱王之才,可見仲弓長于做官??鬃俞槍λ倪@一性格特點,告訴他仁是什么樣。與回答顏回的同樣問題不一樣,體現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原文】12.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譯文】司馬牛問孔子什么是仁??鬃诱f:"仁厚的人,說話的時候語氣平和。"司馬牛又問:"說話的時候語氣平和,這就是仁厚嗎?"孔子說:"做到這一點很難,說話得當不就是語氣平和嗎?"

【解讀】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宋國人,他的哥哥就是司馬桓。

這是我個人對這句話的解讀,我的解讀來源于我的人生經歷話親身體悟。關于"讱"的解讀,很多大家的看法,都把它解讀為"遲鈍"惑"謹慎",我個人感覺這樣的解釋非常的不妥,從常情常理來推斷古代的仁者一定是富于智慧的人,他們安詳平靜、波瀾不驚,這樣的人怎么可能遲鈍,既然富于智慧,就該看清世間的一切真相,又何須謹慎。這是我質疑他人解讀的問題出發點。

事情經歷多了,我后來忽然領悟到,"讱"就應該是無論什么時候都能說話語氣平和,不怒不怨不牢騷,這才是讱的本意。我常想無論什么時候,面對什么人都能心境平和的談論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人一定就是一個修養極高的人。仁者就是有極高修養的人。我們常在生活中看到,有相當多的人只要張口說話就會傷人,甚至是話未出口就已經傷人了,怎么想這樣的人都不能是仁者。還有些人總是對生活少不了抱怨,有些人總是對生活不滿意,牢騷滿腹,這樣的人總是看到外部世界的不和諧,很少看到自己內在的不和諧,更是很少想到自己是不是有問題,我們能說這樣的人是仁者嗎?

我常常告誡身邊有志于仕途的學生, "牢騷是仕途的大忌",我也常想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人有懷才不遇之感。今天再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牢騷者、懷才不遇者還真都大多是有一些本事的人,他們都對外在的世界有一個超越常人的認識,因為外在的世界運行結果沒有滿足他自己的欲望,所以才牢騷滿腹,才抱怨不斷。實際上,就沒有想過調整自己,沒有想過對自我的內在認識存在不足。調整自己的內在世界讓自己與外在的世界保持一種平衡與和諧,還會有牢騷和抱怨嗎?有的時候,人與外在的世界和人難免會發生沖突,不管你的地位多高、財富多多、年齡多大,都不能保證這個世界就與你的心愿保持一致。這種沖突之下,怎么辦?改變自己呀,管不了別人的時候我們可以管自己啊,改變不了別人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這樣不就使問題和沖突得到化解了嗎?有一句話很好,那就是"山不過來我過去",大概這句話要告訴世人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再看那些的道高僧、菩薩、佛,還有工作中那些高官,哪一個不是極有涵養的人,這些人說話很少讓人看到他會動怒,即便是面對敵人也是語言祥靜平和。

這就是孔子的"讱",能做到這樣的仞,就是仁者的表現。

說到這里,我們猜想司馬牛這個人應該是一個滿腹牢騷的人?!?a href=/wen/famous/27038.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就記載司馬牛言多而躁??鬃诱钦龑λ愿裰械倪@方面不足,提醒他要學會少說話,少發牢騷。

【原文】12.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司馬牛問孔子什么是君子??鬃痈嬖V他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又問:"不憂愁不畏懼,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在內心不斷反省自己,沒有任何愧疚和悔恨,還會有什么憂愁和畏懼呢?"

【解讀】這一章孔子回答司馬牛什么是君子。也是針對司馬牛的性格特點和所處的當時情境。

【原文】12.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

【譯文】司馬牛憂慮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死生由命運主宰,富貴全在天意。君子做事嚴謹認真不出差錯,與人交往恭敬合乎禮節,普天之下就到處都是兄弟。君子又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解讀】《說苑·雜言》記載孔子說:"敏其行,修其禮,千里之外,親如兄弟;若行不敏,禮不合,對門不通矣。"知天命,重人倫,敏行修禮,何患無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原文】12.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zèn),膚受之愬(sǜ),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譯文】子張問什么是明??鬃诱f:"如水浸潤一樣的讒言,切膚之痛的誣告,在你這里都行不通,你就稱得上明了。如水浸潤一樣的讒言,切膚之痛的誣告,在你這里都行不通,這可以就叫有遠見了。"

【解讀】子張所問之明,有佛教中所謂的明的味道,是明察秋毫的明,明白的明,是心明。凡事做到明,就必須要具有大局眼光,有限的眼光是很難做到真明的。所以能夠做到明的人,也就是有遠見的人。

【原文】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子貢問如何治理好國家??鬃诱f:"糧食充足,軍備充實,取信于民。"子貢又問"迫不得已去掉一項,這三者哪一個先去掉?"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再問:"迫不得已去掉一項,剩下的這兩項哪一個先去掉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要死。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國家就站不住了。"

【解讀】這一章中有這樣幾個方面需要注意,一個是儒家思想中的"誠信"問題,孔子把它看做是做人做事的根本,這是精神層面的問題,無論對人的個體生命還是集體的大生命都不能無信。這一點屬于信仰層面的東西,沒有它人與社會就會失去秩序,就會徹底亂套。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孔子的教學特點。子貢聰明伶俐,一步一步追問,孔子從容不迫、有理有據地回答。

【原文】12.8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⒈A(kuò)猶犬羊之鞟。"

【譯文】棘子成說:"君子本質好就可以了,還要那些表面的禮節干嗎?"子貢說:"可惜呀!您這樣解釋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形式如同本質一樣重要,本質如同形式一樣重要。如果去掉毛色花紋,虎豹的皮就和犬羊的皮一樣了。"

【解讀】這一章節探討的是內容與形式,質與文的關系。棘子成是衛國的大夫。棘子成重質輕文,也就是注重本質看輕形式。子貢則是質文兼備,認為外在與內在一樣重要。這樣的看法基本與孔子的主張一致。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在文質不可兼備的情況下,孔子主張重質輕文。如,"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八佾篇》)

【原文】12.9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譯文】魯哀公問又若:"饑荒之年,用度不足,怎么辦?"有若回答說:"施行徹的稅法怎么樣?"魯哀公說:"十分抽二的稅法,我還不夠用,怎么能用十分抽一的稅法呢?"有若回答說:"百姓充足,您怎么還會不充足?如果百姓不充足,您又怎么會充足?"

【解讀】有若,即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學生,小孔子33歲,魯國人?!墩f苑·政理篇》里有"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道之國富倉府"一說,儒家主張王道,強調藏富于民。所以有若主張越是年成不好,越要降低賦稅。

【原文】12.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譯文】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辨別疑惑??鬃诱f:"以忠誠信義為主干,能夠活用道理,就可以提高修養。愛他就希望他長生不死,討厭他就希望他死掉。既想讓他生又想讓他死,這就是疑惑。

【解讀】這一章很難解,我的理解是子張要問提高自己的修養,分辨疑惑的問題。主忠信,還是儒家文化所看重的"誠"的問題,守住誠,能夠做到活用所學的道理,我換個說法叫做知識遷移的能力,這就是徙義,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養。至于困惑,其實就是來自一個人內心對選擇的猶豫不決,無所適從就是困惑的結果。之所以面對選擇不能下決心,還是因為對大局乏于認識,是非輕重分不清的結果。"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句話怎么譯都不同,李澤厚版本認為是"錯簡":放錯了地方,不譯。我采用了這一說。

【原文】12.1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請教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踊卮鹫f:"君盡君道,臣盡臣道,父盡父道,子盡子道。"齊景公說:"好極了!如果國君不遵守國君的規矩,臣子不遵守臣子的規矩,父親不遵守父親的規矩,兒子不遵守兒子的規矩,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到嗎?"

【解讀】北大張祥龍教授解釋這句話時,依據現象學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似于嬰兒稱呼自己的父母為爸爸、媽媽那樣的情境,劉述先先生解釋說孔子是強調雙邊的平等關系。都很有道理,也很精彩。除此之外,我還認為這其中包含了極深的情感色彩。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平等情感之上的秩序。任何社會沒有秩序和節奏,都談不上發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種和諧。

【原文】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譯文】孔子說:"憑借片面的言辭就可以斷案的人,大概就是子路了吧!"子路履行承諾從沒有過宿的。

【解讀】子路性格急躁、直率、果斷。這里的"片言折獄"我還無法分清孔子是在贊揚子路還是批評子路。有人說是批評子路,也有人認為是贊揚子路。

【原文】12.1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和別人一樣。一定要努力使訴訟不再發生。"

【解讀】孔子的理想是無訟,而不是聽訟。

【原文】12.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子張問為政之道??鬃诱f:"在位盡職不倦怠,執行政令要忠誠。"

【解讀】子張性格偏激,怪僻,才高意廣,針對他的性格,孔子告訴他不要有職業倦怠,要忠誠地面對工作。任何工作何以做到無倦,我的體會要熱愛,有興趣。忠就是要始終如一,言行合一。

【原文】12.15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孔子說:"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用禮儀來約束自己,就不會離經叛道了。"

【解讀】做事如何能堅持下去,這一章孔子就告訴了我們這樣的道理。

【原文】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人做壞事。小人正好相反。"

【解讀】這一章談的是君子與小人在做事時的區別。

【原文】12.17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季康子向孔子問為政之道??鬃踊卮鹫f:"政就是端正。您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

【解讀】為政之道在于為政者自己端正。儒道佛都講修身,但儒家的修身不是目的,儒家修身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文】12.18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訉υ唬?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季康子苦于盜賊,問孔子怎么對付盜賊??鬃踊卮鹫f:"如果您不貪求財利,即使是你獎勵盜賊,他們也不會偷盜了。"

【解讀】孔子回答季康子的問話,表面上是給季康子出主意想辦法,實際上是譴責季康子貪求財利才導致盜匪猖獗。

【原文】12.19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譯文】季康子向孔子問如何執政,說:"如果殺掉無道的壞人,親近有道的好人,怎么樣?"孔子回答說:"您執政,哪里用得著殺人呢?您要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君子的品德就像風,老百姓的品德就像是草。草隨風倒。"

【解讀】這一章體現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

【原文】12.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子張問:"讀書人怎么做才能通達?"孔子說:"什么意思?你所謂的通達。"子張說:"在諸侯國做官有名望,在大夫之家做官有名望。"孔子說:"那是名氣,并不是通達。所謂通達的人,就是品性正直,喜好大義,察其言觀其色,總是能自覺謙讓于人。在國與家中都能受到敬重。所謂聞者,這種人表面上仁愛而行動上卻不仁厚,以仁義自居不疑。在國和家中都有名聲。"

【解讀】這一章借子張之問,區別了聞與達的關系。安德義《論語解讀》這樣解釋聞與達的分別:聞者沽名釣譽,達者腳踏實地。達者實有而不居,聞者居而無其實。聞者注重表面功夫,達者注重內在修養;"古之學者為己"是達者風范,"今之學者為人"是聞者表現。聞者爭名于朝,達者克己修身于內。呂氏曰:"德孚于人者必達,嬌行求名者必聞。"(《朱子語類》)

【原文】12.21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譯文】樊遲隨從孔子在舞雩臺下散步,他問:"敢問如何提高德行、去除邪念、辨別是非。"孔子說:"問得好??!先做事后收獲,不就是提高德行嗎?檢討自己的過錯,不譴責他人的錯誤,不就是消除邪念嗎?因為一時的憤怒,忘掉自身的安危得失,以至于連累自己的父母,這不就是迷惑嗎?"

【解讀】孔子對樊遲之問的回答是有所指的,他針對了樊遲"勇而志于學,質樸而狹隘,意其為人,必預事而計得,恕己而嚴人,忿不思難。"(《論語稽求篇》)。明代思想家呂坤說:"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

【原文】12.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聞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樊遲問什么是仁??鬃诱f:"愛人。"樊遲又問什么是智??鬃诱f:"了解別人。"樊遲沒有明白??鬃诱f:"把正直的人選拔推舉出來,讓他管理邪惡的人,就能使邪惡的人正直起來。"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么是智,老師說,'把正直的人選拔推舉出來,讓他管理邪惡的人,就能使邪惡的人正直起來。'是什么意思???"子夏說:"這話多么深刻呀!舜得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厚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厚的人也就被疏遠了。"

【解讀】樊遲好像不是很聰明,領悟能力不是很突出,所學所問比較龐雜。

【原文】12.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譯文】子貢問朋友相處之道??鬃诱f:"忠言勸告善意引導,不聽就作罷,不可以自取其辱。"

【解讀】孔子回答子貢的交友之道,提示我們既要盡朋友之責,又要適可而止,需要把握好這其中的度。

【原文】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曾子說:"君子以學問道德文章來結交朋友,通過朋友幫助培養自己的仁德。"

【解讀】這一章是曾子談論如何交友以及交友對個人生命成長的好處。

查看更多論語 顏淵資料
隨機推薦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_波多野结衣中文_伊人www22综合色_天天曰天天干天天操
<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