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

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典名著

《論語·子路第十三》 原文、注釋、翻譯與解讀

[移動版] 作者:孔子

《論語·子路第十三》 原文、注釋、翻譯與解讀

本篇主題取名子路篇,為孔子論政思想的集中體現。子路是與孔子情感最為親密的學生之一,在子路的身上,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忠誠??鬃拥臑檎枷朐谖铱磥韺嵸|上就是實踐教學的思想體現,因此從孔門師生的問政、論政中我們或許會得到一些實踐教學的啟示。


【原文】13.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譯文】子路問從政之道??鬃诱f:"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子路要求多講一些??鬃诱f:"始終如一,永不倦怠。"

【解讀】朱熹注"勇者喜于有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唐代宰相魏征說:"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詩經》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原文】 13.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而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譯文】冉雍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請教怎么做??鬃诱f:"為那些基層干部作出表率,不計較他們工作中的小過錯,推舉優秀人才。"冉雍問:"怎么知道誰優秀提拔他呢?"孔子說:"提拔你所知道和了解的。你所不熟悉了解的,別人會舍棄(不推薦)嗎?"

【解讀】此章說的是知人之難、識人之難、察人之難。諸葛亮在《知人性》中說知人之道有七:"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辨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其實,作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使用干部。在干部的使用上,首先選擇自己熟悉了解德才兼備的人,然后依靠群眾的舉薦使用,這個道理古今亦然。

【原文】13.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該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譯文】子路說:"假如衛國國君等著您去治理國家,您先作什么?"孔子說:"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說:"真是這樣嗎,您太迂腐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說:"子路,這就是你的粗俗淺薄了。君子對自己不懂的事情總是保持沉默。如果名分不正,講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本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制度就復興不起來;禮樂制度就復興不起來,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會不知所措。所以君子有了名分一定可以說話,說出來的話才能可行。只是君子說出的話要格外謹慎而已。"

【解讀】孔子的正名今天看就是整頓秩序。范氏說:"事得其序之謂禮,物得其和之謂樂,事不成則無序而不和,故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罰不中。"我的理解還有,正名也就是要有組織賦予的正式權力,這樣說話才能算數,才能實現施政目標。只是在位說話要極為謹慎。今日思之,孔子的話依然深刻。這段話還包括了中國思想史上關于"名與實"的關系問題。我們今天理解孔子的正名,也可以看做是領導機關確定崗位職責。

【原文】13.4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譯文】樊遲問種莊稼的學問??鬃诱f:"這方面我不如老農。"又問種菜的學問??鬃踊卮鹫f:"我趕不上菜農。"樊遲退出??鬃诱f:"沒有遠大志向,樊須就是這樣。領導人好禮儀,老百姓就沒有敢不敬重的;領導人好講道理,老百姓就沒有敢不服從的;領導人喜好講信用,老百姓就沒有不說真話、講實情的。如果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抱著孩子來投奔你,哪里還用得著你種莊稼呢?"

【解讀】我們需要用客觀、辯證的眼光看待這段對話。樊遲這個學生好學,但似乎有沒有主見,什么都問,什么都學。這讓孔子的內心多少有些情緒上的不舒服,孔子可能會認為樊遲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知學習的重點??鬃踊卮鸱t的問題,說自己不如老農和菜農,也是實情,應該無他意??鬃右痪?小人哉,樊須也",卻讓后人以為是孔子罵了樊遲。實際上我的理解,鑒于樊遲學習的內容龐雜,孔子不過就是認為樊遲沒有遠大目標和志向罷了。上好禮、義、信這段話的評論,孔子的議論也是實情,自古以來從來都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言外之意,樊遲應該問禮義信,又成為"上"者的志向,如果這樣就不用學種菜、種莊稼了。但孔子的這句話,又不能不讓一些后人懷疑他輕視勞動。其實,這其中包含了一個老師對自己學生的巨大期望,并非輕視勞動。

【原文】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譯文】孔子說:"誦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務卻做不好;讓他出使外交,又不能很好地答對。詩書讀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解讀】孔子強調的是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知行結合的問題?!对娊洝酚懈腥厩榫w的作用。今天看,讀到博士不會用又有什么用?

【原文】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領導人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老百姓就會主動去做;領導人自身不端正,雖然下命令也不會有人聽從。

【解讀】還是講修身的問題,打鐵還需自身硬。

【原文】13.7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譯文】孔子說:"魯國和衛國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樣。"

【解讀】這句話今天看來隱含的意思太深,要考察孔子當時說話的情境才能更準確的理解。

【原文】13.8子謂魏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譯文】孔子評價衛國公子荊時說,"他善于治理家政。剛寬裕一點就說'差不多夠了'。稍微多了一些的時候就說'真齊備了',等到富足的時候就說'完美極了'。"

【解讀】這一章談論的是儉德。知足常樂,儉以養德,這就是公子荊。人生易老,人生有限,世事難長,生活不僅僅是物質追求和享受,還應該有更多的追求,心靈的高貴,精神的富有,絕非華美居室、物質享受可比。

【原文】13.9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文】孔子到了衛國,冉有為他駕車??鬃诱f:"人真多呀!"冉有說:"人多了,還要做什么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足起來。"冉有又說:"富起來后,又要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說:"讓他們接受教育。"

【解讀】孔子對弟子的教育都是隨機教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常常都置于情境之中,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會收到最好的效果??鬃拥慕逃呙骶驮谟陔S機點化。于平常、平淡之中進行教化,有潤物無聲之奇效。此等教育方式往往很容易達成學用的結合。我們看師徒的這段對話就很有意味,旅游隨機看到的情況,一句平常的感嘆,引起學生冉有的追問,而且一問到底,窮追不舍。這里體現了孔子看待社會治理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先富后教,邊富邊教。自古以來,所有的優秀統治者都注意富民,教化民眾。新中國建立改革開放后,目的就是富民,民富卻忘記教化。所以,改革改放后10年,鄧小平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教訓之處,改革開放的最大失誤就是教育的失誤,鄧小平所言的教育正是對民眾的教化。

【原文】13.10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國家,一年就治理差不多,滿三年就會卓有成效。"

【解讀】這里體現了孔子對治國的自信。其實從世事的發展大致經歷來看,三年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任何事物發展的周期。

【原文】 13.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譯文】孔子說:"'一個好的領導者治理國家百年,就可以克服殘暴消除殺戮。'這話真對呀。

【解讀】建立一項制度,強行要求眾人去做容易。但若讓人從內心往外自覺遵守制度難。歷朝歷代優秀的統治者,若想基業長青,都必須考慮贏得人心,使老百姓自覺自愿服從領導。而做到這樣,絕非一日之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這一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為邦百年需要的就是持續發展觀念,需要領導者始終如一,一以貫之。難就難在這一點,很少有帝王會做到這一點。但凡能做到這一點的朝代,存活的時間都比較長。

【原文】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實行王道的人出現,一定要努力一輩子才能使仁德澤被天下。"

【解讀】孔子面臨的大勢是霸道漸興,王道衰微的年代??鬃拥目捶ㄅc上一章思想一致,若要使世道能夠達到仁德行于天下,就一定要努力一生。必世,一說是30年。30年也就是一個人工作的時間。

【原文】13.13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孔子說:"如果自身行為端正,對于當官從政有什么難的?不能端正自己的行為,管理好自己,又怎么能去管理好別人?"

【解讀】儒家一直注重內在的修煉,給人們提供發展的秩序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一個過程。自身正需要自己能管好自己,需要具備自制的能力,管好自己是管好他人的前提,也是管好他人的起點和基礎。有自制力的人往往都有威信,不能管理自己的人難有威信,沒有威信又何以服人?

【原文】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譯文】冉有退朝回來??鬃訂枺?為什么這么晚回來?"冉有回答說:"有政事商議。"孔子說:"那不過是事務罷了。如果有政務,雖然與我無關,我也會知道的。"

【解讀】冉有作季氏的家臣,孔子很不贊成季氏。所以孔子這樣說話。至于孔子說到國務的政事,因為他是國老,曾經在朝廷做官,有政事國君就會告訴他,因為沒有告訴他,所以也就不是什么政事。

【原文】13.15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之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知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譯文】魯定公問:"有一句話就能使國家興盛的嗎?"孔子回答說:"話雖然不能這樣說,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說:'做國君難,做大臣同樣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國君難,(就會努力勤勉的去做,)不是差不多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有一句話就能使國家滅亡的嗎?"孔子回答說:""話雖然不能這樣說,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說:'我做君主沒有感到有什么快樂的,唯一高興的事是我說話沒有人敢違抗。'如果我說的話正確,沒有人違抗不也很好嗎?如果我說的話不正確,也沒有人敢違抗,不是差不多一句話就喪國嗎?"

【解讀】魯定公很想一下子解決治國問題,一口吃個胖子,于是討教孔子。另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作為領導不可以隨便說話,說話就要說正確的話,總說錯話、不對的話,還要求他人聽從就不是好事??鬃拥幕卮饦O為巧妙,雖與魯定公期待的答案有距離,但魯定公又有口難言。

【原文】13.16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譯文】楚國的葉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诱f:"使自己領土的人快樂,讓遠方的人愿意來。"

【解讀】這是王者的治國之道,依靠的是德、是仁政。

【原文】13.17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了莒父的長官,向孔子請教如何處理政務??鬃诱f:"不要求立刻見成效,不要貪圖小利。求快很難達到目的,貪圖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解讀】《反身錄》中說:"為政欲速非善政,為學欲速非善學。"做什么事都貴在持之以恒,始終如一。人的一生之所以荒廢,難求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多數人缺乏堅持的品性和自制力,承受不了外界的誘惑,朝三暮四,終至一生平平。

【原文】13.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說:"我家那里有個做事很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別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們那做事直的人和你說的不同。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直就在這里了。"

【解讀】以今天的思想觀念來理解,這段對話有些費解。為什么父親做了壞事,兒子告發不是直呢?從孔子的回答來看,孔子顯然不認為這樣的人是直行的人,我們今天看,這個兒子大義滅親,真直呀!反思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后來才明白儒家文化是情感文化,倫理本位的文化,親親為大,感情第一,所以這樣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會"子為父隱,父為子隱",因此孔子說"直在其中矣"。

【原文】13.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樊遲問什么是仁??鬃诱f:"在家生活要謹慎莊重,在外做事要敬業,與人交往要真誠守信。即使是到了惡劣的環境也不丟掉這樣的信念。"

【解讀】看來樊遲這個學生很好問,就仁的問題就問了孔子三次。有意思的是孔子三次的回答都不一樣,不像今天的教育要有一個標準答案。對于這類問題,孔子之所以這樣答復樊遲,大多因為這師生兩處于不同的情境。換一個角度看,孔子的的教育往往是學生缺什么他就會給補什么,所以教育的針對性很強,也真能解決生命的成長問題。我們看孔子其他兩次不同的回答"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6.22" "愛人。12.22"

【原文】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子貢問:"如何做才能稱為士?"孔子說:"對自己的行為保持羞恥的心,出使國外,能夠不辱使命,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為士了。"子貢進一步問:"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樣?"孔子回答說:"家庭之中的成員稱贊他孝順父母,鄰里鄉親稱贊他友愛兄弟。"子貢又問:"那再次一點的呢?"孔子說:"說話守信,行動果斷,講起話來硬邦邦的普通百姓,也可以說是次一等的了。"子貢問:"那么現在當官的那些人怎么樣?"孔子說:"嗨,這些氣度狹小的人,怎么能算數呢?"

【解讀】子貢問問題總是愿意窮根問底,這是子貢性格當中的優點。從另一方面看,人是有不同境界的,古人常有圣人、君子、善者、士、小人等等之區別,這段對話但對"士"而言,就存在三種不同的層次。其實,能夠區分不同境界、不同層次的人也是識人的智慧,有了這樣的智慧,就知道該如何與人打交道了。

【原文】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譯文】孔子說:"得不到與行為合乎中庸的人交往,那么就與狂者和狷者交往吧??裾叻e極進取,狷者不會為非作歹。"

【解讀】按理我們結交朋友應該尋找不狂不狷的人,但能達于這樣境界的人實在太少,所以孔子給出的下策,那就是結交狂者和狷者,這兩類人一個太過,一個不及;一個積極進取、激進,一個保守謹慎、不犯錯誤。朱熹說:"狂者志極高而行不掩,狷者志未及而守有余。"

【原文】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沒有恒心,都不能做巫醫。'這話說得很好!"(《周易·恒卦》中有這樣一句話)"不操守德行,有可能受到羞辱。"孔子說:"這就是告訴不能堅持沒有恒心的人不去占卦罷了。"

【解讀】孔子在《彖傳》中將恒卦推衍為"天地之道",即宇宙恒久之道。"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下萬物之情可見矣!"恒德可以通天神之道,巫醫可溝通天道與人道。其實,無論做什么事,都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做人亦如此!

【原文】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和諧共處但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但很難和諧相處。"

【解讀】君子與小人之別。君子心地寬廣,能容納不同意見;小人心胸狹窄,不能接納他人意見。君子追求不止利益,更在精神和心靈,小人逐利,難與人合作。

【原文】13.24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譯文】子貢問:"大家都說好的人,怎么樣?"孔子說:"還不能認可。"子貢又說:"大家都說不好的人,怎么樣?"孔子說:"也不能認可。不如好的人說他好,不好的人說他壞。"

【解讀】看認識人要全面,不可以偏聽偏信,要盡可能地全面考察。

【原文】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譯文】孔子說:"在君子手下做事容易,討他喜歡很難。用不正當的方法討君子喜歡,他會不高興的;等到君子用人的時候,他會用人所長。在小人手下做事困難,討他喜歡卻容易。讓小人高興雖然不用正當手段,但卻能使他高興;等到這樣的小人用人的時候,他會求全責備。"

【解讀】當官的也會有君子與小人,遇到君子是幸事,可以一起干點事情;遇到小人,不仿尋機等待。

【原文】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真正的君子通達安泰而不驕橫,小人驕橫而不通達安泰。"

【解讀】君子與小人行為表現之別。

【原文】13.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堅韌、樸實、少言,這四種品德接近仁了。"

【解讀】大智若愚指的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原文】13.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譯文】子路問:"怎么做才能算是士呢?"孔子說:"互相幫助,愉快相處,就可以稱為士了。朋友之間互相幫助,兄弟之間和睦相處。"

【解讀】子貢問士與子路問士不同。子貢問得詳細,老師回答認真,致力于探討。子路之問,孔子針對其性格下藥,對癥施治。

【原文】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譯文】孔子說:"好的人教導人民七年,就可以讓他們參軍作戰了。"

【解讀】參軍作戰也是大有說道的。

【原文】13.30子曰:"以不教民戰,是為棄之。"

【譯文】孔子說:"用沒有訓練的老百姓去作戰,這是拋棄他們啊。"

【解讀】孔子一生謹慎對待的事情"齋戰疾",可見戰爭對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影響之大,不做軍事訓練就讓士兵參與作戰,是對生命不負責任,所以孔子才這樣說。

查看更多論語 子路資料
隨機推薦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_波多野结衣中文_伊人www22综合色_天天曰天天干天天操
<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