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

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典名著

《論語*為政第二》原文、注釋、翻譯與解讀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論語*為政第二》原文、注釋、翻譯與解讀

這一篇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應用問題,孔子的思想具有極強的實踐意義,他的思想深入了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因此,這一篇可以說是學而篇的進一步理解。


【原文】2.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STRONG>

【譯文】孔子說:“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在自己的位置眾星就會四面環繞著它?!?/FONT>

【說明】孔子的思想反復強調“仁”,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這里說的意思就是執政者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通過修養道德確立自己的領導威信,以威信治理國家,就會實現無為而治的局面。反映的是孔子的典型的德治天下的思想。

【原文】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STRONG>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思想純正?!?/FONT>

【說明】孔子晚年刪訂《詩經》,是因為他看到了詩歌的興觀群怨的功能,他的思想中認為人的成長和生命發展要“興于詩”,足見孔子對詩歌的重視。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句話是孔子對自己刪訂《詩經》時把握的一個原則。所以,有人譯成:刪訂《詩經》三百篇把握的一個原則,就是要思想純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STRONG>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去引導,用刑罰去規范民眾,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們卻不知道羞恥;用道德來教化他們,用禮制來約束他們,老百姓不但會懂得羞恥,還會自覺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FONT>

【說明】孔子注重人的心靈修養,所以治世他也看中以禮服人、道德化人的作用,實際生活中也是這樣凡事一旦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事情就好辦了。內心認識不到位,有抵觸情緒,效果是不會好的。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STRONG>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向學,三十的時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場,四十歲的時候不再困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了天道運行的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就沒有我不中聽的事情了,到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違背法度了?!?/FONT>

【說明】孔子在這里敘述的是自己不同人生階段的感受,也可以看作是他認識到的不同人生階段所達到的境界。我的理解孔子所說的“立”不是通常單純理解的立家、立業問題,而是指這個時候人應該確立一個對人生和世界的穩固看法,有了自己的獨立價值判斷和思想,用今天大學生教育經典的話來表達就是,這個時候人應該具有了自己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就是獨立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用孔子的思想解釋就是知禮(《泰伯篇》8.87章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堯曰篇》第20.3章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薄都臼系谑菲?3章有“不學禮,無以立”說的都是這個意思)有信(《顏淵篇》12.7章“名無信不立”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才能立。在佛學上理解,就是這個時候有了定力。而之所以不惑,是因為人的困惑皆起于情、起于功名利祿,經過十幾年的磨礪,終于看穿了世界,懂得了功名利祿,包括情感皆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帶走。懂得了這些,也就懂得了放下,也就做到無惑了。至于命的說法,我的理解是建立在唯物的客觀的無神論基礎之上的理解,命就是規律,天命就是客觀規律,是整個世界和人生的總體運行規律。懂得了這個規律,才是耳順和從心所欲的前提。

【原文】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STRONG>

【譯文】孟懿子問什么是孝??鬃诱f:“不去頂撞父母?!狈t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懿子問我什么是孝,我對他說:‘孝就是不要違背’”。樊遲說:“什么意思???”孔子又說:“老人活著的時候,要按照禮儀侍奉他們;老人死了的時候,要遵照禮節安葬她們,按照禮儀祭祀他們?!?/FONT>

【說明】這一段描述的是孔子與弟子樊遲在路途中的一段對話。反映了孔子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生死大問的理解深層次問題,不僅僅是對孝的說明。

【原文】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STRONG>

【譯文】孟武伯問什么是孝??鬃诱f:“父母唯一擔憂的是他生病?!?/FONT>

【說明】  孔子說的話都有極強的針對性,從這一句話看來孟武伯這個人的身體很不好,他的父母重視為他的健康擔憂。言外之意總讓父母為他的健康擔憂就是不孝。我們今天看來,是不是孟武伯該注意鍛煉了啊。由此看來,推而廣之,儒家所提倡的不僅僅是孝順的問題,其實一個人活著如果能夠不讓別人為他擔憂,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境界。

【原文】2.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游問什么是孝??鬃诱f:“現在講的孝,是說能夠養活父母。牲畜也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敬重父母,有什么差別呢?”

【說明】孔子與弟子就孝的問題不斷的問答,在孔子的思想中對孝的理解是有層次的,孝有底線。楊樹達《論語疏證》一書中針對這句話曾引用《禮記.祭義》篇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闭f的正是孝的底線。而更高層次的孝則是孔子所說的“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FONT>

【原文】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問什么是孝??鬃诱f:“兒女在父母面前經常有愉悅的臉色,這很難。父母有事的時候,能夠替他們去做;又好吃好喝的時候,讓父母先享用,竟以為這樣就是孝嗎?”

【說明】從孟懿子到孟武伯再到子游問孝,現在又到子夏問孝了??鬃咏o出的答案每次都不一樣,這不僅反應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體現了孔子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所以說實事求是是因為孔子依據了每個學生的不同資質和情況,有針對性的解決了他們思想上的困惑,為不同的人開出了不同的藥方,同時也提出了不同的努力目標。

色難,說的是孝的最高境界?!抖Y記.祭義》篇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薄抖Y記.說苑建本》篇又說:“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見于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憐,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見于色,其次也;父母之怒,作于意,見于色,下也?!薄秴问洗呵镄⑿小飞险f:“龢顏色,說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也?!闭f的就是孝道的最高境界是養志,而不單純是養口體啊。

【原文】2.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匾膊挥?!”

【譯文】孔子說:“我給顏回講了一天的道理,他從不違背,好像很愚笨。講完之后我反思觀察他的言行,發現他會不斷的有新的發揮??磥眍伝夭皇怯薇堪?!”

【說明】顏回不違又能足以發,足見其大智若愚。其大智若愚就在他聽而不說。從另一個角度說顏淵沒有當場應機對答、與師共舞的本事。

【原文】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譯文】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生活中的一貫表現,考察他一貫安于的習慣,他怎么可以隱藏呢?他怎么可以隱藏呢!”

【說明】這句話體現了孔子識人的方法問題。如何識人是正確用人的前提,因此,這句話很值得做領導的玩味。楊樹達解釋“以,用也。所以為其所用之方術。由,行也。所由為其所由行之徑路,所安謂其所愿樂也?!?/FONT>

【原文】2.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STRONG>

【譯文】孔子說:“不斷地重溫和實踐所學過的東西從而知道和發現更多新的東西,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FONT>

【說明】古人對師道有很深刻的認識和論述?!抖Y記.學記》篇記載這樣一句話:“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闭f得就是僅具備記憶問答之類的學問的人,是不足以做老師的?!盾髯?致士》篇說:“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睏顦溥_老先生認為“記問博習。強識之事也;溫故而知新,通悟之事也??鬃又?,以通悟為上,強識次之。故溫故知新可以為師,記問博習無與于師道也?!笨磥韺煹琅c師術的認識,古人遠比我們今人更深刻啊。溫故而知新,其實講的就是在熟能生巧的基礎上的創新問題,能夠有創新和發現,就可以成為老師了??鬃硬环磳τ杏泦柌┝暤娜俗隼蠋?,但這樣的老師太多,自然就難以培養更多的創造型的人才,沒有創造型的老師難以培養創造型的學生。這個時代更需要有大批的溫故而能知新的老師。

【原文】2.12子曰:“君子不器?!?/STRONG>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可以作器物?!?/FONT>

【說明】這句話極為簡潔,但卻包含了孔子對教育極為深刻的認識。它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目標,不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上,而在于培養具有廣泛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創造性人才上。君子本來就是孔子思想當中很高的目標,“器”也就是器物,器物的特點就是固定不變,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亦或是其用途都是一成不變的?!捌魅恕比菀拙心喙虉滩蛔?,也容易鉆牛角尖??鬃诱f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夏說的“致遠恐泥”都是這個道理。我們也常說某人不成器,其寓意就是說某個人連最低的基本能力都不具備。后文《公冶長》中還有一段很有情趣的師生對話,孔子說子貢是“瑚璉”,也就是說子貢是高級的器物。以子貢之才,縱橫六國,孔子這位老師卻評價他只是一位高級的器物,足可以見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易經·系辭上》有一句話說的是“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雍也篇》也記載孔子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樣一句話,可見,孔子要培養的人是把握規律、掌握大道的人,是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形而上者而非形而下者。讀《論語》我們會領悟到,孔子的教育理想是將弟子培養成人,而不是成器,因此教育的層次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了。教育可以大致分為成器、成才、成人這樣三個由低到高的層面,我們如今的高等教育幾乎沒有什么更高的追求了,只是滿足于學生能夠成器,而不是向孔子那樣追求使自己的學生成為一個大寫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的人了。今不如昔,哀哉,哀哉??!

【原文】2.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STRONG>

【譯文】子貢問什么是君子??鬃诱f:“君子要先做后說?!?/FONT>

【說明】這句簡單的師生問答,卻包含了很深的人生道理,講的是言行之間的關系問題??鬃痈嬖V子貢先做后說的人才可以稱為君子。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言過其實,說了不做的人,大概自貢有說的過多的問題,所以,孔子針對他的情況,告訴他要先做后說。原文“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蔽腋杏X這樣斷句會更好:“先行,其言而后從之?!?/FONT>

【原文】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STRONG>

【譯文】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FONT>

【說明】這一句話按原意翻譯起來比較難。關鍵在周與比的理解。字理上解釋周字的字義是從田疇整齊劃一、莊稼密布引申而來,一是指密,二為遍、滿。比,像兩個人緊挨著,會以為緊密。從字理的解釋來看,君子的周是著眼于大局的周,而小人的比,是基于局部的比。周比都有緊密的含義,但反應的本質卻不一樣。君子與小人的這種行為和意識雖然都發自真情,但對社會而言結果大不一樣。君子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在大局,涉及了其心中的大局觀,儒家思想中的大局觀最高境界是宇宙觀,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正是君子的境界。而小人的出發點是為了一己的私立,為了一己的私立才相互親近緊密,誰有用才和誰親近,這正是小人有用的原則。君子的周是長久的、大氣磅礴的、開放的;而小人的比則是小氣的、暫時的、封閉的。這段話其實體現的既是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也體現了兩種人不同的修養。說到底是對人的認識和區分問題。張祥龍從現象學的角度解釋為君子廣泛地跟人打交道,但不跟任何人建立對象化的“黨派”關系。

【原文】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STRONG>

【譯文】孔子說:“學習但不思考就會迷惘,光思考不學習就會很危險?!?/FONT>

【說明】我的理解一味地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惘,是因為知識積累多了在大腦中,就會雜亂無章,相互攪混在一起是非善惡真假美丑分不出來,就會使人無所適從,因此就會迷惘,不是人生所向。由此我們可見思考的重要,思考就是分析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去偽存真的過程,也是使知識程序化的過程,是理清知識體系思路的過程,有了清晰的思路和邏輯體系關系,人們自然就不會迷惘。這句話涉及了一個學習者的重要品質,那就是要學會選擇。要擇善、擇真、擇美,只有這樣才能夠進步。思而不學危險就在于,這樣的思都是胡思亂想,沒有知識基礎的胡思亂想大多都是從一己的欲望出發的,沒有知識的積淀,不懂得認識的基本規律和道理,隨欲而為自然就會很危險。

孔子在《衛靈公第十五》篇中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笨梢宰鳛榇苏潞蟀刖涞淖⒔?。

【原文】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STRONG>

【譯文】孔子說:“鉆牛角尖,是很有害的?!?/FONT>

【說明】我把這句話之所以譯成“鉆牛角尖是很有害的”,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停留在知識和理論的層面,這樣的理解也有道理。但我以為孔子思想探討的大多是做人問題、社會問題、人際交往之道,異端看做鉆牛角尖更合適,事實上,生活中鉆牛角尖確實是很有害的事情。至于學術上鉆牛角尖有的時候并不是壞事,所以,我們不能停留在學術的角度來認識孔子的這句話。從中庸的思想來理解異端,也沒錯,但也更多的是告訴人們做事不要走極端,走極端就會偏激,偏激對處世是很不利的。

在《子張》篇,子夏說了這樣一句話:“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nbsp;在本篇中孔子說道:“君子不器”,結合這兩句話我們來理解這句話會更好?!爱惗恕薄爸逻h”就會拘泥,就會到頭。而做君子是沒有邊的,這是孔子思想的基本要求。當然這些是指人與人時間關系的學問,仔細體會就會發現《論語》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原文】2.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STRONG>

【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的都明白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明智啊?!?/FONT>

【說明】子路是孔子的一個心地比較單純的學生,大概正是子路這樣率真的性格,所以在學時的時候,往往會有不自覺的炫耀之嫌,所以,孔子針對他在這方面的問題,告訴他對待知識和學習的態度要誠實。這句話也反映了孔子的學習態度。

【原文】2.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誨。言寡尤,行寡誨,祿在其中矣!”

【譯文】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取官祿??鬃诱f:“多聽,把可疑的問題存留在心里,可信的謹慎的表述,這樣就會減少過失。多看,把可疑的放在心里,其余可信的要謹慎地實行,這樣就會減少后悔。說話少過失,行為少后悔,官祿就在這里啊?!?/FONT>

【說明】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上帝造人的時候,給了我們兩只耳朵、兩只眼睛、一張嘴,目的是讓我們多聽多看少說”,言外之意還是說,多說無益??鬃优c子張的這番對話,告訴我們的道理不只是在求取官祿的事情上,生活中減少怨恨,就該這樣要求自己。多聞闕疑、多見闕殆也是一個人保持獨立性,不盲從的重要條件。同樣也是創造和發現的基礎。

【原文】2.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STRONG>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怎么做老百姓才會服從?”孔子說:“舉用正直的人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順從;舉用邪曲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不服?!?/FONT>

【說明】此句對話,正好與該篇的首句“為政以德”相對應,舉直目的就是讓正直的人以其個人的人格魅力影響和改造枉者,使枉者也能變好。2.10告訴我們識人的道理后,這里告訴我們的是為政者用人的道理。

【原文】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STRONG>

【譯文】季康子問:“要使老百姓敬重我,忠于我,為我效勞,該怎么做?”孔子說:“面對老百姓莊重,他們就會敬重你;用仁慈之心照顧老百姓,他們就會對你忠誠;推舉好人并且教導能力不足的人,他們就會積極努力可與為你效勞了?!?/FONT>

【說明】官員對百姓如此,才會最大效率的激發生產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謂的“人脈”,也就是這樣慢慢地培養起來的??!

【原文】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

【譯文】有人對孔子說:“先生為什么不從政???”孔子說:“《尚書》上說:‘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然后推廣到政治上去?!@就是參與政治,怎么做才算參與政治呢?”

【說明】講述的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的道理。大道之所以想通,就在于能夠著眼于全部人生。把人生割裂開來看,當然就會是從政與孝乎為孝、友于兄弟無關了??梢娍磫栴}的境界和眼光還是有別的。從大局著眼,很多矛盾的問題就不難解決了。哲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而矛盾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對立統一,世人往往看到了對立的一面,卻忽視了統一的一面,而統一的這一性質又正是解決矛盾的另一途徑,所謂的第三條道路。而且這也是解決矛盾的最高明道路,這其中大概就隱含著儒家的“中庸”思想。但若想看到第三條道路,非有大局觀不可?,F如今世界格局講求多元并存、互利互惠,商業活動講究“雙贏”、“多贏”,都應該是這一哲學思想在現實中的應用,這不能不說是進步。但主動的以這樣的思想指導和認識世界的人又有多少呢?

【原文】2.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真不知道該怎么和他交往。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怎么能行走呢?”

【說明】強調信用在人與人之間的重要性。信譽是人立世、立命、立身,行走天下的基礎,沒有信任就像不能行走的車一樣。我深切的感受到,作為人能夠值得人信賴和被人信賴真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情;沒有人值得信賴也不值得人信賴真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原文】2.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STRONG>

【譯文】子張問:“十代以后的事情能夠知道嗎?”孔子說:“殷朝沿襲了夏朝的禮制,廢除的和增加的可以知道。周朝沿襲了殷朝的禮制,廢除的和增添的也是可以知道的。以后繼承周朝的國家,就算有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FONT>

【說明】之所以十世可知,是因為事物的發展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相對不變的東西。人生有規律,生命有規律,社會發展也會有規律,按照規律做才是正道。社會的正常發展離不開規律,離開規律的發展就是不正常的了,不正常的事情也就無法預知了。秦王朝短命就是因為沒有按照正常的規律發展。

這里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繼承和發展的道理。發展要在繼承的基礎之上才有可能,平地而起的的發展幾乎沒有,都是需要在過去的基礎之上才有發展,這樣的發展才是沿著規律而來的,也只有這樣的認識才可能有大成功。

【原文】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STRONG>

【譯文】孔子說:“祭祀不是自己該祭祀的鬼神,就是諂媚。見到正義的事情不做,就是沒有勇氣?!?/FONT>

【說明】作為人應該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自己該做的事,什么是自己不該做的事??鬃舆是基于人生的全局來說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把握,他的思想超越了人生命的限度,就連不與自己有關系的鬼神也不要祭祀,這是孔子老人家的忠告。如果不聽忠告,那樣做了就是巴結,就是諂媚。這樣做的出發點也無非就是為了獲得個人的好處,這不正是孔子說的小人嗎?所以,只有不局限于個人利益的人才能做到非其鬼而祭之。至于見義不為的問題,我的理解“義”還是與客觀規律相關,于大局相關的事情,與一己私利無關,對與規律相違背,與大眾利益相違的事情不制止,就是沒有勇。無勇就是懦弱。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_波多野结衣中文_伊人www22综合色_天天曰天天干天天操
<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