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

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典名著

《論語*公冶長第五》原文、注釋、翻譯與解讀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論語*公冶長第五》原文、注釋、翻譯與解讀

本篇談論的重點在“仁”之用,也就是“仁”的實踐意義,主要是孔子以“仁”為依據對人物的品評。實行仁德需要人才,孔子通過具體的人物事例,表達了自己對人才的看法。也就體現了孔子的人才觀和人才論。共分兩大類,一類是孔子對孔門弟子的品評;一類是孔門弟子以外社會人士的品評。


【原文】5.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SPAN>以其子妻之。

【譯文】孔子談到公冶長這個人時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盡管他正在服刑,但不是他犯法了?!庇谑蔷桶炎约旱呐畠杭藿o了他。

【解讀】孔子之所以說公冶長可妻,是因為公冶長坐牢并不是他犯罪了,而是因為邦無道濫施刑罰所致。一方面說明孔子對自己學生品德的堅信,另一方面也說明社會的無道。還告訴我們坐牢不一定就是犯罪,好人也不一定不坐牢。

【原文】5.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與刑戮?!?/SPAN>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提起南容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他不被閑置;國家黑暗,他能避免遭受刑罰和殺戮?!庇谑前迅绺绲呐畠杭藿o了他。

【解讀】南容也是孔子的學生,孔子把哥哥的女兒許配給他,是因為這個人有能力,頭腦清明。太平的世道,他可以做官;亂世時,他的智慧足以躲避災禍及身,可以全身而退。

【原文】5.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譯文】孔子談到子賤時說,“這個人真是君子??!魯國如果沒有君子,他會從哪里學到這樣好的品質呢?”

【解讀】子賤是孔子的學生,他在魯國的單父擔任過地方長官,把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條,孔子看到后盛贊子賤的美德,也肯定了魯國君子之盛。

【原文】5.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SPAN>曰:“何器也?”曰:“瑚璉也?!?/SPAN>

【譯文】子貢問:“我怎么樣?”孔子說:“你呀,器具一個啊?!弊迂曈謫枺骸笆裁礃拥钠骶哐??”孔子說:“是宗廟里貴重的瑚璉唄?!?/SPAN>

【解讀】這一段師生對話,很有意思。子貢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一個十分優秀的學生,聰明又有口才,子貢是孔門言語科的優等生,但還不是孔子眼中最好的學生。從整部《論語》我們能體會到,子貢雖然聰明,但對老師的感情極深,曾在孔子死后于墓前獨自守孝六年(其他弟子守孝三年),但卻不是孔子的至愛,這似乎對子貢有些不公平。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這樣評價子貢“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焙笫酪虼苏f子貢是縱橫家的鼻祖。足見,子貢的智慧口才一般,他富甲一方,“結駟連騎”,縱橫六國,即便如此,孔子還是認為子貢是“器”而非“不器”的君子,可以想見孔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之高。想必在孔子的心目中,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成才的不過顏回一人而已。我們今天大學的教育,天天喊著培養“應用型”人才,所謂的應用型,不過是孔子眼中的“器”罷了。

【原文】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弊釉唬骸把捎秘??御任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譯文】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卻沒有口才?!笨鬃诱f:“何必要能言善辯呢?對付別人只憑能言善辯,會屢屢讓人憎惡。不了解仁德,能言善辯又有什么用呢?”

【解讀】此章講的是內心的仁德與口才的關系問題。我的理解冉雍人的憨厚,內心怎么想就會怎么做,這里的佞指的口才是光說不做那一類的,心口不一的口才是很招人討厭的,這正是孔子要告訴學生的要修煉好自己內心的仁德,不知道修煉仁德的人,即便有能言善辯的口才也是空談,是沒有用處的。

【原文】5.6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弊诱f。

【譯文】孔子讓漆雕開去當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當官這件事還沒有足夠的信心?!笨鬃雍芨吲d。

【解讀】孔子讓漆雕開去當官,而漆雕開不愿意去,孔子很高興。為什么?我以為孔子在《述而篇》中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笨鬃涌吹搅似岬耖_不汲汲于富貴,一心向道,其志向遠大,作為老師怎能不高興。

【原文】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歟)?”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STRONG>

【譯文】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著木筏漂洋過海。能跟隨我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子路聽了很高興??鬃诱f:“仲由啊,你太好勇了,已經超過我了,其他的已經沒有什么可取得了?!?/FONT>

【解讀】這一章說的是孔子傷時的心情,以及對仲由性格之中的忠誠的肯定。子路性格直率,耿介忠直,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位粗魯野蠻的一介武夫,是一位有力量沒有頭腦和思想的人。其實,子路是孔門政事科的高材生,深得孔子的喜愛。他的忠誠尤其難得,所以,在孔子非常傷感的時候,說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坐著木筏到海上去,子路信以為真,暗自高興??鬃泳痛伺u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原文】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薄扒笠埠稳??”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薄俺嘁埠稳??”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STRONG>

【譯文】孟武伯問孔子:“子路有仁德嗎?”孔子說:“我不知道?!泵衔洳謫???鬃诱f:“仲由啊,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泵衔洳謫枴叭角笤趺礃??”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封地里當總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泵衔洳謫枺骸肮鞒嘤衷趺礃幽??”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廷之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德?!?/FONT>

【解讀】這一章的對話很值得思考。我理解孟武伯是魯國的大夫,就好比今天的用人單位來向老師了解學生的情況,以便量才錄用。古有一句話“知子莫若父,知弟子莫若師”,孟武伯是向孔子了解他的弟子的德與才??鬃痈鶕约簩@幾位弟子的了解,給予了恰當的評價。在德與才的甄別中,我們知道才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量化,能夠看得見,而對一個人內心的道德卻很難量化和準確的判斷,即便是一個人內心有著仁德,但在做事的時候能不能把仁德施與所做的事情之中,還是另一回事,有些時候有心將仁德實踐在實踐中卻難以做到。所以,孔子的答復非常清晰,他的弟子能干多大的事,能做什么事情,說得一清二楚。而這些弟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能不能做到仁德,他就無法肯定了。

【原文】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熟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女弗如也?!?/STRONG>

【譯文】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比誰更強一些?”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比呢!顏回聽到一個道理,能夠悟出十個道理來,我聽到一個道理只能悟出兩個道理來?!笨鬃诱f:“不如他,我和你一樣都不如他??!”

【解讀】這一段師生對話很有意思。子貢是孔門言語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辯,其為人也很不錯。就從他為老師守孝六年這一點上看,子貢的忠誠與仁德不在其他人之下,但因為太能說,所以,不是深得老師的喜歡。子貢對老師一片忠心,卻似乎在師生情感上不是對等的,其原因大概都在他的那張嘴上。子貢是聰明的人,他曾委婉地向老師詢問很多的事情,包括老師對他的評價。他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有別于老師與子路的交流,子路與老師總是直來直去,而子貢與老師的交流總是很委婉,各自都是心照不宣,都能明白各自的內心所想。這要基于心靈之間的默契,子貢與老師之間就有這樣的默契。此章師生對話,既體現了子貢的自知之明,也體現了子貢與老師的知人之明。

【原文】5.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STRONG> 

【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鬃诱f:“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之墻不能再粉刷了。我對宰予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孔子說:“以前我對于人,聽他怎么說就相信他會怎么做;現在我對于人是聽他怎么說,還要看他怎么做。對我來說是宰予讓我有了這樣的改變?!?/FONT>

【解讀】這一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多的人都認為宰予白天睡大覺,違背了禮的要求,就像今天我們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睡覺一樣。所以,大多數人認為是老師在責罵學生,認為這樣的學生不值得教育。而在南懷瑾的解讀中,認為是宰予身體健康狀況不好,才在課堂上睡覺,正因為如此老師才不能強行要求宰予這樣的學生,言外之意不是責罵,而是同情。所以,孔子才說是宰予改變了他對人的看法。在眾多的解讀中,我更看重南懷瑾的看法,南懷瑾的理解更能將本章的整體意思聯系起來。而非割裂來看待本章的意義。這一章當中表達了一個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如何識人、知人的問題,孔子從宰予的表現中得到了啟發,那就是“聽其言觀其行”,看一個人不能單看他怎么說,還要看他怎么做,是不是言行一致。是有意的言行不一,還是無力做到言行不一的問題。

【原文】5.11子曰:“吾未見剛者?!被驅υ唬骸吧陾??!弊釉唬骸皸栆灿?,焉得剛?”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真正剛正的人?!庇腥嘶卮鹫f:“申棖就是剛正的人?!笨鬃诱f:“申棖這個人有很多欲望,怎么能做到剛正呢?”

【解讀】這一章討論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剛強?申棖也是孔子的學生?!陡裱月撹怠分杏羞@樣一段話:“無欲之謂圣,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笨梢娺@里所討論的“剛”是人的心氣之剛,而非氣血志剛??鬃釉f君子有三戒,其中有“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季氏第十六》篇),這里的剛就是血氣之剛,是外在的剛??鬃釉谶@里說的剛是內心的剛直,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實現,就會屈服與他人,所以也就難以真正的剛正。因此,林則徐才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樣自勉勉人的話。

【原文】5.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弊釉唬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

【譯文】子貢說:“我不愿意別人強加給我的事,我也不愿意強加給別人?!笨鬃诱f:“賜呀,這不是你能做到的?!?/FONT>

【解讀】應該說子貢對孔子的恕道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但孔子為什么說子貢做不到呢?其實還是針對子貢的性格特點加以教導而已。子貢一向喜歡品評人物,臧否是非,揚善而不隱惡,孔子擔心的就是子貢理解了這個道理,卻難以做到,話外之意是你子貢能說未必能做的到。

【原文】5.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STRONG>

【譯文】子貢說:“老師的學問知識,能夠通過學習獲得;老師的關于人性與天道的見解,通過一般的學習卻很難獲得?!?/FONT>

【解讀】“文章”是指孔子所傳授的“禮樂射御書數”這類看得見的學問知識,可得可聞。而性與天道,就是人的本性與生命發展規律的學問,這類的知識是不容易得,不容易聽到的。天下的學問,大體上分為兩大方面,一方面是看得見的、摸得著的技能方面的知識,需要動腦思考才可以學的來的知識;了另一方面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客觀存在的知識,這類知識大多屬于道德層面的,無法用語言來表述,只能用心靈來體會,這類知識是用心悟得出來的,而不是學來的。子貢對悟得的知識掌握得不多,對技巧方面的知識把握得很好,所以孔子才評論他說:“器也”。

【原文】5.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又)聞。

【譯文】子路在聽到一個道理沒有實踐的時候,害怕又聽到新的道理。

【解讀】孔子的教學非常注重“學而時習”的問題,子路是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學生之一。學過之后他就要用,在沒有用之前,他害怕又聽到新的東西??梢娮勇肥且粋學思結合、學用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好學生。這里更強調和贊揚的是子路的這種學習精神。

【原文】5.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STRONG>

【譯文】子貢問:“孔文子這個人為什么能追‘謚’為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好學,不因為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請教感到羞恥,因此稱為‘文’了?!?/FONT>

【解讀】孔文子是衛國的大夫,死后封謚號為“文”,子貢不明白為什么來問孔子。子貢懷疑孔文子,不該得到這樣的謚號,而孔子答復子貢說是因為孔文子聰明,但不以聰明自恃,而是勤學好問,還能夠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所以追謚他為“文”。意在告誡子貢雖聰明,但要虛心好學,見賢思齊。

【原文】5.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STRONG>

【譯文】孔子說鄭國的子產,“有四種行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行為很謙恭,對待上級能夠做到敬重,對待老百姓有恩惠,役使他們合乎時宜?!?/FONT>

【解讀】孔子給予鄭國的子產以很高的評價,這也正是鄭國立國的根本原因。這也是我們今天做官的人應該有的四種修養。恭與敬說的是一個人由內而外發出的情感,對待老百姓要時時為他們著想,役使老百姓要符合公平正義。

【原文】5.17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FONT>

【譯文】孔子說:“齊國的晏平仲這個人善與人交往,時間越久越能讓人敬重他?!?/FONT>

【解讀】晏平仲就是傳說中的齊國的晏嬰,其貌不揚,個子矮小,卻是學識淵博,智慧過人。在這里孔子說出了人與人相處中一個極為可貴的品質問題,《陽貨篇》有孔子的一句話說的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則怨?!逼鋵?,不只是女子與小人,生活中朋友之間的交往往往都會是這個樣子,一旦過于親近了便會不遜,失去尊重。所以,生活中往往或有這樣的理論,朋友沒有長久的,不同的時間可以有不同的朋友,其實這是對交友之道的誤解。張居正講解這段話時說:“孔子說:‘朋友無倫之一,人所必有者也。但交友者多,善交者少,惟晏平仲善與人交,而能得其道焉。何也,人之交友,起初皆知相敬,至于既久,則習狎而怠忽矣!怠忽則必生嫌隙,嫌隙既生,交不能全矣。平仲之于人交也,始固相敬,至于久而亦然,不以其習狎而生怠忽之心,故交好之義,始終無替,此平仲之所以為善與人交也?!睆倪@里我們還可以理解《論語》開篇孔子說的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深刻含義了。

【原文】5.18子曰:“臧(zāng)文仲居蔡,山節藻棁(zhuō),何如其知(智)也!”

【譯文】孔子說:“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龜,藏龜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狀,短柱上畫以水草花紋,這種人怎么能算聰明呢?”

解讀】臧文仲是魯國的大夫,謚為文仲。因為智慧而得名的。對此,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判斷。臧文仲藏龜,一方面是因為藏龜本屬于天子才能做的事情,他做這樣的事屬于僭禮的行為,所以不明智。其二,龜有占卜之用,臧文仲用它來祈福。張居正說:“人有人之理,神有神之理。人之理所當盡,而神之理,則幽昧而不可知。惟盡其所當務,而不取必于其所難知,斯可謂智矣。今文仲不務民義,而諂瀆鬼神如此,則是不達幽明之理,而惑于禍福之說,其心之不明亦甚矣。何如謂之智乎?”這正是孔子據實而斷,印證了孔子說的“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見《衛靈公篇》15.28)”。

【原文】5.19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痹唬骸叭室雍??”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何如?”子曰:“清矣?!痹唬骸叭室雍??”曰:“未知。焉得仁?”

【譯文】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令尹,沒有特別高興;幾次被免職,也沒有特別不高興。(他每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做令尹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接任的新令尹。你看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可算是忠誠了?!弊訌堈f:“算得上仁德嗎?”孔子說:“沒有達到智,怎么能算得仁德呢?”(子張又問)“崔杼(zhù)殺了他的國君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后,他說:‘這里的執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杼差不多’,于是就又離開了。這個人怎么樣呢?”孔子說:“算得上是一個清白的人了?!保ㄗ訌垼┱f:“算得上仁嗎?”孔子說:“智還沒有達到,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解讀】這一章是孔子與子張師生之間,就子文之忠與陳文字之清探討與仁的關系問題。子文為官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已是很難得的境界,與現實對照這類人在現實生活中真是少之又少。不但如此,還能做到服從大局,以大局為重。每每一任與另一任干部都有權力交接的時候,人們只是注意到人財物的交接,卻忽略了政策與思想的交接,而集體的發展恰恰就表現在政策的連續性上,所謂的持續發展就是政策的延續。在這方面令尹子文為我們做出了榜樣。生活中常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換了一個時代,換了一批鳥;換了一批鳥,換了一種歌謠?!睋Q了一茬領導,就換了新的號令,所謂的一個和尚一個令。而子文卻把自己的政策和想法,都一同告訴了下一個執政者。這又是為官的子文難得的地方。即便是這樣,孔子也沒有肯定說子文“仁”,而是說“未知,焉得仁?”同樣評價鄭文子“清”也是說“未知,焉得仁?”我理解孔子的“仁”應該在智之上,需要先達到智才能接近仁??梢?,仁在孔子思想里的高度不是什么樣的人都可以達到的。那么從這各方面看,孔子評價這兩個人的行為,是不是說他們的行為抉擇還不夠理智或者不夠聰明呢?如果是這樣,我們還應該思考為什么這兩個人這樣做還不算聰明呢?

【原文】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這個人遇到事情總是反復思考然后再行動??鬃勇犝f這件事之后說:“考慮兩次就夠了?!?/FONT>

【解讀】此章講的是孔子對“思”的度的把握??鬃拥囊馑际钦f生活中的事情,思慮過多往往會顧及個人的得失,而失去對真理和規律的把握。因而會導致患得患失,失去抉擇的最好機會。在這個問題事實上,孔子也認為過猶不及。適度最好。

【原文】5.2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FONT>

【譯文】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國家處于有道的時候,他就顯露才智,當國家處于無道的時期,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才智別人可以學到,但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卻學不到?!?/FONT>

【解讀】寧武子是衛國的大夫。后世有鄭板橋“大智若愚”之說,大智若愚正是寧武子這等人。政治生活中往往極其復雜,政通人和之時,大家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而在政令不通人不和之時,若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就十分艱難,有遠大志向的人就該像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那樣,韜光養晦,盡可能的減少損失和能量,這正是大智慧。這種裝傻不是學來的,是修養來的,是基于大使命感,對事物發展的長期性認識而來的。傻不是人人都能裝出來的,把傻能裝到真處也是大智慧。

【原文】5.22子在陳,曰:“歸與(歟)!歸與(歟)!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譯文】孔子在陳國的時候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學生們都有遠大志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文采可觀,但還不知道怎么自我節制!”

【解讀】這一章可以看作是孔子對自己理想的進一步思考和打算??鬃又苡瘟袊?,目的是以天下為己任推行仁道的,以仁道改造這個紛亂的社會,但見自己的仁道不得推行,又不甘心于這樣的結果。于是想到要把自己的仁道傳諸后世,所以想到了家鄉的弟子們。體現了孔子此時極其復雜矛盾的心情。言外之音,有感慨“人生苦短”的味道。

【原文】5.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FONT>

【譯文】孔子說:“伯夷、叔齊這兩個人不記著過去的不好的事,所以內心里就沒有怨恨和不滿?!?/FONT>

【解讀】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他們兩個人在父親死后因為謙讓君位而逃離國家。周滅商之后,他們認為吃周朝的糧食可恥,便隱居在首陽山采野菜度日,最后餓死在首陽山。這一章正是贊揚這兩個人寬闊的胸懷,因為不念舊惡,所以即便生活采徽菜度日內心也沒有怨恨和不滿。

【原文】5.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FONT>

【譯文】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呢?有人向他討點醋,他(卻不直說沒有,偷偷地)到鄰居家要了點給人家?!?/FONT>

【解讀】微生高是魯國人,相傳他與女友相約橋下,漲水,因為信守承諾,抱著橋柱子而淹死。在當時以直見稱于世,但人們只是慕其名卻不知其實,孔子便舉這個例子評斷其時的傳說。也正是“眾好之,必察焉”之一例,說明孔子不盲目相信別人的說法。

【原文】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FONT>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勢,左丘明覺得這樣可恥,我也認為這樣可恥。把怨恨裝在心里,表面上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覺得這樣可恥,我也覺得這樣可恥?!?/FONT>

【解讀】左丘明是當時魯國有著社會地位和影響的賢達人士??鬃咏枳笄鹈鞯目捶ū磉_自己的認識。意在強調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做人的人是可恥的。人世間很多的事情之所以復雜,就是因為說和做的不一樣,內心的真實想法和外在的表現不一樣。

【原文】5.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FONT>

【譯文】顏淵和子路陪伴站在孔子的身邊??鬃诱f:“我們何不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愿意把自己的車、馬、衣、裘(皮衣)與朋友共同享用,即使使用壞了,也不會感到遺憾和怨恨?!鳖仠Y說:“我希望自己做了好事不張揚,有了辛苦的事也不推給別人?!笨鬃诱f:“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養,朋友之間能夠誠信相待,年少的人都能得到照顧?!?/FONT>

【解讀】此章的評論朱熹的評價十分到位,朱熹說:“觀子路、顏子、孔子之志,皆是與物共者也。才與物共,便是仁。然有大小之別:子路,求仁者也;顏子,不違仁者也;孔子,安仁者也。求仁者是有志于此理,故其氣象高遠,可以入道,然猶自車馬輕裘上做功夫。顏子則就性分上做功夫,能不私其己,可謂仁矣。然未免于有意,只是不違仁氣象。若孔子,則不言而行,不為而成,渾然天理流行而不見其跡,此安仁者也。(《朱子語類》卷二十九)”

這一章師徒三人,要知道顏淵是孔門德行科的高材生,子路是孔門政事科的高材生。是孔子和他最優秀的學生的談話。場景使人倍感溫馨,孔子儼然是一位典型的良師益友。子路俠肝義膽,樂善好施;顏淵是仁者之風,不自夸,不施勞;孔子是“圣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朱熹注:“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這是三人的不同點,相同之處是都沒有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原文】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FONT>

【譯文】孔子說:“算了吧!我從來沒有見過發現自己有過失而在內心里自責的人?!?/FONT>

【解讀】這一章孔子談論的是人對過錯的態度問題。安德義解讀論語將人對過錯的態度分成了六種,一種是掩飾錯誤,“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張篇》);一種是堅持錯誤,“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靈公篇》);一種是過而能改,“過,則勿憚改”(《學而篇》);一種是自訟己過,朱熹說“能內自訟者,則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這是很高的一種境界;一種是聞過則喜,“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保ā妒龆罚?。正因為對待過錯的態度不同,所以孔子又說:“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闭f的就是通過看一個人對待過錯的態度,就能知道一個人和他內心對仁的體認程度。

【原文】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孔子說:“哪怕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求忠誠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而已?!?/FONT>

【解讀】我以為孔子說的是忠誠守信哪里都有這樣的人,但一生好學的人卻不多見??鬃拥囊馑际菑娬{好學對于一個人接近人生正道的必要,正所謂學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_波多野结衣中文_伊人www22综合色_天天曰天天干天天操
<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