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

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典名著

《論語*雍也第六》原文、注釋、翻譯與解讀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論語*雍也第六》原文、注釋、翻譯與解讀

本篇通過孔子對社會人物和弟子的品評,以及與弟子的問答,進一步回答了仁德的問題。體現了孔子及其弟子對仁的實踐,最后歸結出仁的至德就是“中庸”。

 


【原文】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STRONG>

【譯文】孔子說:“冉雍這個人,他的才能可以治理一個國家?!?/FONT>

【解讀】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是孔子的一個弟子,是孔門“德行”科的優秀學生。南面,是面朝南,古時候認為坐北朝南是尊貴的位置,天子、諸侯等官員坐堂聽證都是面朝南。在這里孔子既是評價冉雍的德才足以勝任治國理政的條件,又是對弟子德才的贊美。

【原文】6.2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敝俟唬骸熬泳炊泻?,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STRONG>

【譯文】冉雍問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鬃诱f:“這個人還可以,處世簡約?!比接赫f:立身莊重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如果自己做事簡單,又以這樣簡單的方法辦事,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的話說的對啊?!?/FONT>

【解讀】這一章是孔子與弟子冉雍很有針對性的談話。實際上是師徒倆探討“簡”的境界和理解問題,因為孔子贊許冉雍有“可使南面”之才,其才能之中包含了處世簡約這樣的品德,但冉雍感到自身的“簡”與子桑伯子的“簡”有不同,而子桑伯子并不被當時的人所認同,所以冉雍有這樣的疑問。冉雍是想借孔子對子桑伯子的評價,弄清楚“簡”的差別??鬃踊\統地評價了子桑伯子的“簡”。但冉雍更進一步的分析了個人行為的“簡”與辦理行政事宜的“簡”的問題,實際上說的還是一個度的問題??鬃诱J為冉雍的理解是對的。

【原文】6.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STRONG>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好學,他從不遷怒于人,不犯相同的錯誤??上Р恍卸堂缢懒?!現在再也沒有了,再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了?!?/FONT>

【解讀】這一章是借魯哀公之問,通過孔子的口說出什么樣的學生才算好學的人。一方面講人的學問重要的是個人修養,不在記問之學。張居正講解說“遷,是移,本怒于人,而又移于他人,叫做遷怒”,貳是重復。也就是說顏回從不抱怨、牢騷,不遷怒于人,還能不妨同樣的錯誤。這些大都是個人修養的范疇,正如張居正所說“圣賢之學不在詞章記誦之末,而在身心性情之間矣!”另一方面,孔子言外有意,試圖告誡魯哀公作為君王遷怒于人和貳過的害處,治理國家和百姓不可不慎之又慎。

【原文】6.4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闭堃?。曰:“與之庾?!比阶优c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STRONG>

【譯文】子華出使齊國,冉求為子華的母親要糧食??鬃诱f:“給她一釜吧?!比角笳埱笤俣嘁恍???鬃诱f:“那就給她再添一庾吧”。(結果)冉求給了子華的母親五秉的口糧??鬃诱f:“冉求這次出使齊國,坐著好馬駕的車,穿著上好的皮裝。我聽說,君子周濟急難而不做錦上添花的事?!?/FONT>

【解讀】《論語》記載這一段的事情很有意思。事情發生的時間大致是孔子擔任魯國的司空司寇職務的時候,他派弟子子華出使齊國,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小孔子42歲。冉子是孔子的學生,公西赤的同學,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歲。釜、庾、秉都是當時的計量單位,一釜大致合六斗四升,一庾合二斗四升,一秉為十六斛,一斛是十斗。子華外出,冉有為同學子華的母親請口糧,代為照顧同學的母親,同學之情實是很難得,但問題是子華的家境并不困難,冉有卻借這樣的機會為子華的母親多申請了口糧,孔子念及他二人的同學之情,和師生之間的情感,同意在增加一些。而冉有卻利用這樣的機會多給了許多。而孔子說的一句話“君子周急不繼富”既是對冉有的教育,又成了幾千年來人們理財借往的一個原則。仔細斟酌其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情感很值得玩味。

【原文】6.5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相黨乎!

【譯文】原憲作孔子家的總管,孔子給他九百斛谷米,原憲辭謝不要??鬃诱f:“不要推辭,可以給你的鄰里鄉親??!”

【解讀】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小孔子36歲。與上一章對比,我們可以體會原思和冉有的為人,同樣的事,孔子不給冉有卻主動要,而原思是給了不要??鬃拥慕o,一個嫌少,一個嫌多。兩種態度,對待錢財,是不是反應了兩類人呢?

【原文】6.6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譯文】孔子評論仲弓時說:“黃黑色毛的牛產下全身通紅兩角端正的犢,即使不想用它祭獻神靈,山川之神會舍棄他嗎?”

【解讀】這一章記載的是孔子對弟子冉雍的評價。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小孔子29歲,魯國人??赡苁侵俟驗楦赣H品行不好而自卑,而仲弓仁篤厚道,孔子稱贊他有“南面”臨民為政之才,孔子的這句話一方面是對仲弓的安慰,另一方面則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人的成長。并非以出身看待人的成長。

【原文】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STRONG>

【譯文】孔子說:“顏回呀!他的心可以做到三個月不違背仁德;其他的人只能做到一個月或者一天不違背仁德罷了?!?/FONT>

【解讀】孔子高度贊揚了顏回的學習和為人。這里的關鍵是對“仁”的理解與踐行,“仁”是孔子全部思想和學問的核心,它構成了整個儒家文化的大背景??鬃又v“君子不器”,告訴弟子要做一個全人,不可以拘泥,其做全人的重要方面就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與“仁”密切相關,因為“仁”又是多種美德的總和,因此其本身又是很活躍的元素,但另一方面孔子有主張不違仁,實際上是說不要違背人性向善的規律。但人性之中善與惡總是并存的,若要“仁”常在,就需克服內心里不仁的。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而又對“仁”的把握理解之難。

【原文】6.8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

【譯文】季康子問道:“仲由可以讓他從政嗎?”孔子說:“仲由辦事果斷,對于從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問:“子貢可以讓他從政嗎?”孔子回答說:“子貢言辭通達,對于從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問:“冉求能從政嗎?”孔子說:“冉求多才多藝,從政有什么困難呢?”

【解讀】我們可以把這一章看作是用人單位(季康子)來向孔子招聘從政人才的對話。作為用人的一方詢問的是這三位學生能不能勝任從政的工作,而作為老師的孔子給出的答復,則是實事求是的??鬃訕O力給出的答案都是學生身上的長處,或者說是特色或者是突出的才華。事實上也正是這樣,子路性格剛毅,辦事果斷,而子貢這個人司馬遷在《史記》中贊揚自貢說:“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笨梢娖溲哉Z的才華暢達。而冉求掌握了多種的技能,當然可以勝任他們擅長的從政工作的不同方面的需要了。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孔子個性化的教育結果,而從政只要用其所長,就一定會有成就??鬃咏榻B弟子的長處,也在告誡選人者要用其所長。不象今日推薦就業,常談哪一個名校畢業、哪一個高人的學生、多高的學歷,卻很少問及所選的人的本事如何。

【原文】6.9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STRONG>

【譯文】季氏要請閔子騫做費地的總管。閔子騫告訴來的人說:“請替我好好的這件事吧!如果還來找我,那么我就一定會逃到汶水北岸去了?!?/FONT>

【解讀】閔子騫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15歲。因為季氏不忠于魯國國君,所以閔子騫拒絕去他那里做官??组T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謀取官職,贍養父母,以盡孝道。但在道義與富貴之間,孔子還是注重道義在先。閔子騫為此也會經過內心痛苦的掙扎,最終選擇了道義,把老師孔子提倡的仁德理想,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標,并身體力行。但與伯夷叔齊、伊尹、柳下惠和老師孔子相比,其修為還有差距。德雖高,卻無益于社會。在那樣的一個邦無道的社會中,其選擇不過就是一種退守之策,還不能是最佳的選擇。

【原文】6.10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譯文】冉伯牛生病,孔子去看望他,從窗戶上拉著他的手說:“恐怕治不了了吧,這真是命啊。這么好的人竟得這樣的??!這么好的人竟得這樣的??!”

【解讀】這一章記載孔子探望生病的學生冉伯牛的言行。冉伯牛是孔子的學生,小孔子7歲,魯國人。是孔子弟子中德行科的高材生。從孔子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對冉伯牛情感的深厚。

【原文】6.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真正賢德的人,是顏回??!一盒飯,一瓢水,居住在簡陋的街巷,一般的人都無法忍受的貧困,顏回卻不因此改變自己的快樂。真是賢德啊,顏回!”

【解讀】這一章記載了孔子對顏回安貧樂道精神的高度贊揚。儒家的思想很是講究快樂的體驗的,我們這里看到的是顏子之樂,看孔子之樂則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眱烧咧畼愤有高下之別,孔子之樂是圣人之樂,顏子之樂是賢人之樂。

【原文】6.12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中道而廢。今女畫?!?/STRONG>

【譯文】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的思想,是我沒有能力做到啊?!笨鬃诱f:“所謂的能力不足,是走到半路走不動了?,F在是你自己停止不前的?!?/FONT>

【解讀】這一章是孔子與他的政事科的高材生冉求的對話。反映的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學習做事貴在持之以恒的問題,冉求說不是不喜歡老師的理論,力不足也,說的還是理論與實踐結合之難,因為畏難,所以冉求便有了放棄的想法??鬃訋退治鰡栴},告訴他不是你的能力不夠,實是你不夠堅持之故。做任何事,堅持到底實在是重要。

【原文】6.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STRONG>

【譯文】孔子對子夏說:“你應該做君子那樣的儒者,不要做小人那樣的儒者?!?/FONT>

【解讀】子夏是孔門文學科的高材生,此章師生對話有不同的看法。其一,是說孔子告訴子夏要做君子那樣的儒者,不要做小人那樣的儒者。這里就存在了對君子與小人的界定問題,儒者是指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其二,是指孔子告訴子夏要做君子的老師,不要做小人的老師。具體來說孔子的本意是什么樣還要看子夏性格中有哪些不足,因為孔子之言都是很有針對性的。而我的看法更接近第一類。

【原文】6.14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STRONG>

【譯文】子游擔任武城的長官??鬃诱f:“你在這兒得到什么人才沒有?”子游說:“有一個叫澹臺明滅的人,其行為從來不走小道,不是公事,從沒有到我的辦公室里來?!?/FONT>

【解讀】這一章記載的是孔子與他的文學科高材生子游關于人才的對話。古人為政一方,選賢任能,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孔子才這樣問子游。而子游回答老師的提問,說到了澹臺明滅這個人,說這個人的行為不比其他人,從不走后門,不拉關系,光明磊落,不是因為公事,不會到他的辦公室。言外之意,這樣正直的人是很難得的。也有人說澹臺明滅也是孔子的學生,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有“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記載。說的就是澹臺明滅這個人。傳說澹臺明滅相貌非常丑陋,孔子第一次看見這個人,很不喜歡,但聽說他的政績和品德,孔子自我反省才說了那樣的話。但從此文來看,這個時候的澹臺明滅還不是孔子的學生。

【原文】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譯文】孔子說:“孟之反不自夸,和軍隊一起敗退時他勇敢地斷后,要進城門的時候,他卻鞭打自己的坐騎并且說:‘不是我敢殿后,而是我的馬跑不動??!’”

【解讀】孟之反是魯國的大夫,魯哀公11年,齊魯一戰,魯國敗退,孟之反主動殿后,掩護部隊撤退??鬃釉谶@一章高度贊揚了孟之反推功攬過,不自夸的美德。這正是孟之反身上的賢處,意在告誡和教育弟子“見賢思齊”。安德義先生解讀此章說人類有四大毛?。骸翱朔ピ褂????,都強好勝;伐,自我夸耀;怨,怨天尤人;欲,貪得無厭??偨Y得很好,這些都是常人身上的毛病。人想要成功,非去除這四大毛病不可。

【原文】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STRONG>

【譯文】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的口才,宋朝的美貌,是很難在這樣的社會里避免災禍的?!?/FONT>

【解讀】祝鮀是衛國的大夫,憑借巧言邀寵于衛靈公。宋朝,是宋國的公子,憑借美色獲得了衛靈公夫人南子的寵幸??鬃拥囊馑际钦f,在這樣一個衰亂之世,只有那些巧言令色、阿諛奉迎的人,才能免于災禍。

【原文】6.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孔子說:“誰能走出屋外不經過房門呢?為什么沒有人走我說的道呢?”

【解讀】這一章表明的是孔子對世風的慨嘆。沒有人走出屋子會不經過房門,這是基本的常識。也就是說這是生活中的正道。從這一句話孔子引申到社會的正道、人生的正道,孔子為人指出的人生、社會正道就是仁義之道,但卻沒有人走??鬃诱敲鎸@樣的社會現實發出的慨嘆。

【原文】6.1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STRONG>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自然本性超過他的文化修養,就會表現粗野;一個人的外在文化修養超過內在的質樸,就會表現矯揉造作。人的內在本性和外在的文化修養協調統一,這才是個君子?!?/FONT>

【解讀】這一章孔子談論的是內容與形式的問題。說的是內容超過形式和形式超過內容的表現。只有內容與形式協調統一的狀態,才是最好的狀態。做人也是一樣,僅注重內容,不注重形式,就會表現粗野;一味的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容就會虛浮。只有二者協調統一,才是最佳的狀態。這也體現了儒家的“中庸”和諧之道。

【原文】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STRONG>

【譯文】孔子說:“人的生存是因為真實正直,不正直的人能夠生存,是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FONT>

【解讀】“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道德范疇,是對人道德的基本要求??鬃铀缘摹爸薄迸c我們今天談論的“正直”的“直”有所區別??鬃拥摹爸薄笔侨说那楦械恼鎸崰顟B,在《子路第十三》篇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鬃釉唬骸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边@樣的記載。這正是孔子理解的“直”,這種“直”是基于一個人內心真實的情感,而非外在的法制參照。此章孔子認為“罔之生幸而免”,是說那些情感不真實的人僥幸免于災難。其原因就是,說謊話的人往往會越說越亂,難以自圓其說,最終不得不承擔說謊的代價。之所以沒有遭受災難,實在是僥幸之故。這里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人生道理,那就是要誠實做人,不誠實做人是要付出代價的,即便不付出代價也是僥幸。其實,人世間之所以復雜,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不夠誠實,總是有人說假話,所以本來不復雜的人生,就是因為“罔之生”的人的存在。

【原文】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STRONG>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FONT>

【解讀】這一章孔子談論的是人的情感世界在學問事業中的作用。知之者、好之者、樂知者之所以存在不同,就是因為這三者對所從事的學問、事業用情的深淺不同而致。對于讀書學習,用情深的人,一定會是興趣濃的人,有了興趣就有了持續的動力。與讀書學習而言,知之者未必會用情,好之者雖能用情,但與實踐還有距離,只有樂知者,既能用情于讀書學習的過程中,還能以實踐其學習的知識為樂趣。足見樂知者便是知行合一、學用結合的人。這樣的人才有創造,才有幸福的人生。做事亦是如此。明代宰相張居正在《張居正講評論語皇家讀本》對這三者關系的認識有很精彩的論述——“夫是三者,以地位言,則知不如好,好不如樂。以功夫言,則樂原于好,好原于知,蓋非知則見道不明,非好則見道不明,非樂則體道不深?!笨晒﹨⒖?。結合《論語》中的思想,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知”只是一般的了解,心未能深度的參與認知活動,這種認知還談不上情感的參與;“好”則有“好德如好色”之好的味道,個人的情感與心靈以高度的參與了認知活動;而“樂”則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準則,是孔顏之樂的“樂”,這樣的樂,不但體現了心與情感高度參與了認知活動,更體現在這種認知活動與改造實踐與自我的結果。

【原文】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STRONG>

【譯文】孔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講高深的學問;中等資質以下的人,就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了?!?/FONT>

【解讀】安德義解讀《論語》談論這一章說得很好。他講的是孔子因材施教,識人、察人的問題。這不僅體現在教學生活中,也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作為教師要能區分資質不同的學生才可以因材施教,這是基本的前提。作為生活中的一員,與人交往至于區分不同人的資質,才可能找到心靈共鳴的人。為政做官也是如此。我體會到孔子以此一句話將知識概括到形而上與形而下兩部分,與此行對應生活中就會存在兩類人,那就是一類深諳形而上之道的人,一類就是只知形而下生活瑣事的人。事實也是如此,對那些傾心于形而上大道的人談論生活瑣事,他會不屑一顧的;而對那些以家庭瑣事為樂的人談論形而上的道理,就好像對牛彈琴一樣,自討無趣。

【原文】6.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眴柸?。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STRONG>

【譯文】樊遲問怎么才算聰明??鬃诱f:“致力于百姓趨向道義,嚴肅地對待鬼神而又遠離鬼神,這就是聰明?!狈t又向孔子問什么是仁??鬃诱f:“仁德人先要艱苦努力,然后收獲,這就是仁德?!?/FONT>

【解讀】樊遲是孔子的學生,小孔子46歲,春秋末期魯國人。這一章記載的是孔子回答樊遲關于聰明與仁德的問題。從《論語》的記載中看,樊遲勤學好問。樊遲問仁《論語》中有三處,除此章問仁外,還有兩處,我們可以放在一起來看?!额仠Y第十二》篇:“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瘑栔?。子曰:‘知人?!薄蹲勇返谑菲骸胺t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狈t三次問仁,而孔子三次的回答都不一樣,以至于樊遲都沒有理解。這大概是因為樊遲三次所處的情境不一樣之故,于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施教不但因材,還要因時因地施教。而每次回答不一樣,卻都體現了仁的本質。此外,樊遲還向孔子問知、問孝、問“崇德、修慝、辨惑”、問學“稼圃”,好像無所不問,似乎是孔子弟子當中最好問的學生了。也難怪樊遲會有那么多的問題,實在是因為他年齡太小什么都不懂的緣故,在孔門弟子中除子張外沒有人再比他小了??鬃尤ナ赖臅r候,他才27歲。

【原文】6.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STRONG>

【譯文】孔子說:“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智者活躍,仁者寧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FONT>

【解讀】這一章反映的是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的生命特點與大自然的特點和諧統一。

【原文】6.24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STRONG>

【譯文】孔子說:“齊國一旦變化,就會成為魯國這樣;魯國一旦變化,就會歸于仁道?!?/FONT>

【解讀】這一章說的是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影響問題。齊國的開創者是姜太公,魯國的開創者是周公??鬃訌摹皬投Y”的角度將上述這番話的。

【原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譯文】酒杯不是酒杯,酒杯??!酒杯??!

【解讀】這一章記載的大概是孔子在酒桌上拿著酒杯,慨嘆當時世風日下,道德滑坡,不遵循禮節的社會風氣。就像今天有人說“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一樣的心情。其中飽含著巨大的無可奈何!

【原文】6.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鋸闹??”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STRONG>

【譯文】宰我問孔子說:“一個仁者,如果有人告訴他說:‘井里掉下去一個人’,他會跳下去救他嗎?”孔子說:“為什么要這樣呢?君子可以去救人,但不能使自己陷進去;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無理愚弄啊?!?/FONT>

【解讀】宰我長于言辭,是孔門言語科的高材生。這段對話,宰我是想難為自己的老師,給自己的老師出了一道難題。實際上是想弄清楚真仁德與愚仁的關系,孔子的回答正是告訴他真正的仁者是不可以被愚弄的。

【原文】6.27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各種文獻知識,用禮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也就可以不至于離經叛道了?!?/FONT>

【解讀】 這一章孔子講的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也是知行的關系問題。禮是人們在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為規則,一個人學習了知識,如果不能以禮的標準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就會離經叛道。所以,廣泛的學習重要,按照禮的要求約束自己同樣重要。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保證自己一輩子走在人生的正道上。

【原文】6.28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無厭之!無厭之!”

【譯文】孔子去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路很不高興??鬃影l著誓說:“我如果做了不該做的,老天會厭棄我的,老天會厭棄我的?!?/FONT>

【解讀】這一章記載孔子與南子相見一事,孔子的形象極為可愛。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是年齡比較大的一個學生,與孔子只差9歲。師生之間十分親近,子路常不離老師的左右。據說南子貌美,但品行不端正,名聲不好。正因為如此,子路很不高興,不明白老師為什么要見這樣的一個人。因為孔子總是教育他的學生要“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子路一不高興,孔子情急之下,不知如何表白,于是發誓說,如果我做不該做的事,老天會厭棄我,老天會厭棄我。憨態可掬,也可以看到師生之間的那種朋友式的關系。

【原文】6.29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譯文】孔子說:“中庸這種美德,已經到了最高的境界了!人們缺乏這一美德已經很久了啊?!?/FONT>

【解讀】這一章是孔子對中庸在道德方面的評價。中庸思想集體現在道德論中,更體現在處世的方法論中。絕不是簡單的不好不壞中間的概念。中庸的本質應該是和諧的意思。

【原文】6.30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STRONG>

【譯文】子貢說:“假若有這樣一個人,能廣泛地給老百姓好處,又能幫助他們生活得很好,怎么樣?可以算是有仁德嗎?”孔子說:“何止于是仁德,簡直就是圣人??!堯和舜都難以做到呢!對于仁德的人來說,自己想立身于世就要讓別人也立身于世,自己想要事事通達就該讓他人也事事通達。能夠從身邊的小事一點一點地做起,這就可以說是實踐仁德的方法了?!?/FONT>

【解讀】這一章孔子與子貢討論的是仁與圣的區別。子貢對仁的認識超出了一般人的標準??鬃又v“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七》篇),說的就是每一個人想要做都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孔子告訴子貢這樣的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孔子的“恕道”。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_波多野结衣中文_伊人www22综合色_天天曰天天干天天操
<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