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

華語網_語文知識_初中語文_小學語文_教案試題_中考高考作文

首頁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典名著

《論語·子罕第九》原文、注釋、翻譯與解讀

[移動版] 作者:佚名

《論語·子罕第九》

此篇文字所言及的是“至圣”,也就是孔子的德與行。講述了孔子的謙虛謹慎、才能學藝、勸學勵學以及孔子的哲學思想。


【原文】9.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譯文】孔子很少談論利“命”和“仁”。

【解讀】后世解讀這句話產生了歧義?!昂毖浴本褪巧僬f,這沒有異議。關鍵是“與”的解讀?!芭c”最多、也是最典型的解讀就是“和”的意思,但也有“贊許”的含義。一部分后人根據利、命、仁在整部《論語》中出現的次數,把這句話解釋為“孔子很少談論利,卻贊許命和仁”。關于“利”,《論語》中孔子提到的次數大約是4次,提及“命”的次數大約是24次,提及“仁”的次數大約有108處,從表象上看這樣的解讀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我們知道數量并不一定就代表本質,受北京大學張祥龍教授研究現象學的啟發,我認為孔子罕言的是利、命、仁三者,而不是罕言利,贊許命和仁。為什么?我們都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記錄的大都是孔子生前的言語,既然是這樣就意味著口語化很普遍,口語化就意味著孔子罕言的命與仁,不是對象化、概念化、僵硬化的命與仁,事實上至今為止也沒有那一個人能給“命與仁”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鬃訉Α袄?、命、仁”沒少談,但他談論的都是鮮活的、具有生命力的、非對象化、概念化的。因此,孔子的罕言我以為就是這個意義上的罕言,而不是少談“利、命、仁”。

【原文】9.2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弊勇勚?,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STRONG>

【譯文】達巷這個地方的人說:“孔子偉大??!學問淵博卻沒有可以依憑樹立名聲的專長?!笨鬃勇牭胶?,對弟子們說:“我靠什么專長呢?是駕車呢?還是射箭?我還是依憑駕車這樣的專長吧?!?/FONT>

【解讀】看來當時的人們都認識到孔子的偉大了,但卻看不到孔子有什么專長用以成名,所以才說了那樣的話??鬃勇牭胶?,反思這句話也便幽默調侃了一句,說我還是給領導開車吧。據此,我們可以想見,孔子的駕車技術應該是很突出的。從安身立命的角度看,駕車也應該是當時社會很體面的生存本領。有一技之長到什么時候都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

【原文】9.3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STRONG>

【譯文】孔子說:“用麻做的帽子是古禮的要求?,F在改用黑絲做帽子,比用麻做的帽子節省,我就隨從眾人的做法。晉見國君要先在堂下行拜禮,這是古禮的要求,現在大多數人卻直接在堂上行拜禮,這樣太過分了。雖然有違眾人的看法,我卻要遵從在堂下就行拜禮。

【解讀】這一章談論的是孔子對待禮服和禮節的問題。對待禮服孔子贊成節儉,但對待禮節孔子卻堅持不可更改。足見孔子有自己的逐漸,不盲目更隨潮流。生活中就是這樣,多數人做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朱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處世,事之無害于義者,從俗可也,害于義,則不可從矣?!闭强鬃铀f的“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币簿褪切问娇梢造`活,但原則不能變。

【原文】9.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孔子杜絕四種缺點:不主觀臆斷,不一意孤行,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

【解讀】孔子深知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奧妙,堅決杜絕以自我為中心,心里不裝有他人,這樣做是為了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體現了對生命和他人的尊重??鬃咏K生反感“意、必、固、我”的程式化、對象化、散文化、線性化的思想禍害(這種禍害的后果就是思想生命力的減低和儒家文化的衰亡)。

【原文】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為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文】孔子在匡地被困的時候說:“周文王已經去世了,但他的禮樂文化不還是在我這嗎?如果老天要喪滅這種文化的話,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如果老天不想喪滅這種禮樂文化,那匡地的人又能將我怎么樣呢?”

【解讀】孔子與弟子周游列國的時候,離開衛國去陳國的時候,經過匡地被圍困。其原因就是匡地人曾經遭受過魯國陽虎的暴掠,孔子的長相和陽虎很像,匡地人誤以為孔子就是陽虎,于是將孔子囚禁了五天。在這樣的情境下,孔子說出了這番話,既表現出了無奈,有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坦然與鎮定。這番話就與孔子所談論的“命”有關,我們可以細細體會。

【原文】9.6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弊勇勚?,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STRONG>

【譯文】太宰問子貢:“你的老師是圣人嗎?他怎么會有這么多的本事呢?”子貢說:“可能是上天要讓他成為圣人,所以讓他有這么多的本事?!笨鬃勇牭胶笳f:“太宰他了解我嗎?我小的時候地位低賤,所以學到了很多粗鄙的本事。君子需要這樣多的本事嗎?不是這樣多的啊?!?/FONT>

【解讀】這一章探討的是圣者與本事的關系問題。圣者用我們今天的話來理解就是偉人,古人更多的是指道德境界極高的人。我理解圣人就是那些能夠把我世界與人生規律的人,他掌握了“道”,而掌握具體本事的人往往都是為了維系生存的人。所以有“君子謀道不謀食”之說,謀食一定要靠看得見的本事和技能。而謀道卻是看不見的本事。太宰懷疑孔子是圣人之說,所以問子貢孔子是不是圣人,是圣人他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具體的本事?言外之意,圣人無需掌握這么多的本事。而子貢回答說是上天要讓他成為圣人并且有那么多的本事??鬃幼晕以u價有這么多的本事是因為小的時候地位低下,需要賴以生存,所以才有了這么多的本事。君子謀道就不需要這樣多的本事。

我個人以為,從教育的角度看,若要達于“道”的層面,成為圣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實踐的基礎,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也與小時候就參與實踐有關。

【原文】9.7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STRONG>

【譯文】子牢說:“老師說過,‘我不能被當世所用,所以精通了各種技藝?!?/FONT>

【解讀】子牢也是孔子的學生,姓琴,名牢,字子開,衛國人??鬃有〉臅r候家庭困難,又要生存,因為不能做官,所以就不得不學習各種各樣維系生存的本事。因此成就了多才多藝的孔子。

【原文】9.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STRONG>

【譯文】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我沒有知識啊。有為農夫來問我,我對他問的問題一無所知。我只能從這個問題的兩端分析琢磨來解開問題的全部?!?/FONT>

【解讀】這一章講的是孔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不懂的問題從事物的正反、已知未知兩個方面入手來分析,最后得出結論,球的問題的解決。這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具體體現。

【原文】9.9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譯文】孔子說:“鳳鳥不來了,黃河也不再出現河圖了,我這一輩子也快完了吧!”

【解讀】鳳鳥是傳說中的神鳥。傳說有圣王出現的時候,黃河中就有龍馬背負八卦圖出現??鬃诱f這句話的時候一定是行將離世的時候,一方面慨嘆世道的衰微,一方面是對自己生命即將終了的無奈。

【原文】9.10子見齊衰(zī cuī)者、冕衣裳者與瞽(gǔ)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譯文】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著官員服裝的人以及盲人,碰面的時候,他們即使很年輕,也一定站起來;走過去時,一定要快步離開。

【解讀】這一章說的是孔子日常中面對的禮儀和心態。遇到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孔子都是深懷著敬畏的心態。既表現對生命的敬畏,也從另一方面詮釋著“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這句話?!都臼系谑菲鬃诱f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边@里提到的這三者都于天命相關,所以孔子表現出了敬畏之心。

【原文】9.11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STRONG>

【譯文】顏淵感慨地說:“我仰望老師的思想,越看越覺得偉岸高大,努力鉆研,越是鉆研就越覺得不可窮盡??粗驮谘矍?,忽而又到了后面。老師一步步地的誘導我前進,用文獻豐富我的知識,用禮來約束我的言行,是我想停止學習和前進都不可能。我用盡了自己的才力,像是見到了他的思想高高地聳立在我的眼前,我雖然想要努力追上,卻沒有道路可走了啊?!?/FONT>

【解讀】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對于孔子的才德有人評價,有人懷疑。作為老師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即便是經常在老師身邊的那些學生也沒有那一個人能比顏淵這個學生更了解自己的老師,了解老師的內心世界。這一章就是顏淵對自己的老師的最精當、最精確的評價。因此,顏淵不單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更是孔子心靈和生命的朋友,是知己??鬃影讶康木裆M耐性谶@個弟子的身上,本以為他會繼承自己的衣缽,卻是“老天絕我”,難怪顏淵死后孔子悲慟至極,呼天搶地。從精神生命的繼承來看,孔子與顏淵之間的關系也是亦父亦子的關系。這師徒兩個人的生命感覺是那么的美好,他們都是不斷學習進步的人,因此才會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覺,想必這樣的感受不僅在顏回這里是這樣,在孔子的心里也會有如此感受吧。

【原文】9.12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譯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讓孔子的學生做家臣為孔子準備后事??鬃拥牟∩院靡恍┑臅r候,就說:“仲由做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已經很久了!我沒有家臣卻裝作有家臣,我這是騙誰呢?騙老天嗎?況且讓我死在家臣的伺候下還不如死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奉下呢。即使我得不到以大夫之禮安葬,難道我就會被丟在路邊無人安葬嗎?”

【解讀】我在這一章看到的是子路對老師的深情厚誼,不過子路率真的性格辦了老師不喜歡的事,子路一心想讓老師死的時候能夠向世俗理解的那樣風光,所以才弄虛作假。而這正是孔子反對的地方?!捌厶旌酢币痪浞磫?,由于孔子罕言的“命”相關。

【原文】9.13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gǔ)而沽(gū)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STRONG>

【譯文】子貢說:“這里有一塊美玉,是把它裝在箱子里收藏起來呢?還是求一個好價錢把它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就是等待一個好價錢的買主的人?!?/FONT>

【解讀】這師徒倆的對話從來都是很委婉,子貢以美玉為喻問老師該怎么做,老師借子貢之問傾吐自己的心聲和愿望,希望終有一天能夠施展濟世的抱負與宏愿。

【原文】9.14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之地隱居。有人說:“那個地方偏僻閉塞、窮困愚昧,怎么住???”孔子說:“君子住到哪里后,還會有什么愚陋呢?”

【解讀】孔子一生推行仁道,四處碰壁,不被所用,心升隱居的念頭,想要到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居住。有人告訴孔子,荒蠻之地怎么住呢?孔子則認為君子居住的地方就不會有蠻荒了。想想我們今天居住的環境,一旦有哪一所名校來到了偏遠的樓盤,這個地方很快就會發展起來,不正是孔子所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嗎?

【原文】9.15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STRONG>

【譯文】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后,樂才得到整理,雅樂和頌樂才有了各自的位置。

【解讀】我理解孔子的“述而不作”,正是這些他做的事情。

【原文】9.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譯文】孔子說:“出了家門侍奉公卿,回到家里侍奉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心去辦。不被喝酒所困擾,還有什么能難住我呢?”

【解讀】家國的事情都能盡忠盡孝,又不為酒困,一個典型的好男人,能做到這些就沒有什么不能做到的了。

【原文】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STRONG>

【譯文】孔子站在河邊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不分晝夜的流去了?!?/FONT>

【解讀】在孔子的生命中始終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和憂患意識,這句話一定是孔子年邁的時候有感而發,感慨自己的生命是如此之快,匆匆走過。

【原文】9.18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STRONG>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看見喜愛仁德就像喜好美色那樣的人?!?/FONT>

【解讀】仁德是人心靈內在美好的東西,美色是外在的好東西。世人往往經不住外在的美色美聲的誘惑,忘記了內心仁德的修煉。這是自古至今都一樣的道理,誰能更早的關注內心,抵制住外在的聲色誘惑,誰就會成就大業。

【原文】9.19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STRONG>

【譯文】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座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個時候停止不干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譬如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了一筐土,繼續前進做下去,也是我自己要做的?!?/FONT>

【解讀】這一章說明一個學習和修養的道理,那就是“為仁由己”的思想??鬃佑霉μ澮缓埗购碗m覆一簣猶進的例子告訴我們所有的成功都取決于我們自己的堅持和努力。

【原文】9.20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譯文】孔子說:“能聽我認真講課從不懈怠的人,大概只有顏回吧!”

【解讀】顏回之所以能夠始終不懈怠聽老師的課,一是對老師的思想體系的信仰,再有就是與老師的心心相映。一個學生能夠保持從不倦怠的聽老師的課,很重要的是對老師思想的認可,還有就是情感上的共鳴,再有就是他對老師所傳授的思想能夠做到一以貫之的理解。

【原文】9.21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STRONG>

【譯文】孔子評論顏淵時說:“可惜呀,我只看到他努力上進,卻沒有看見他止步不前?!?/FONT>

【解讀】這句話應該是孔子在顏回去世后說的,亞圣孟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痹诳鬃拥男哪恐?,顏回就算是天下的英才了,遺憾和可惜的就是英年早逝。在孔子的眼里,顏回是一個不斷進步和成長的學生,是一個可以值得托付的學生。

【原文】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譯文】孔子說:“莊稼長出苗卻不能開花的情況是有的!能開花卻不能結出果實的也是有的!”

【解讀】成長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從幼小至開花,再至結實??鬃佑米匀唤绲默F象來說明人的生命成長亦是如此。從學習和修養這個角度看,很重要的就是堅持始終如一,才能最終開花結果。圣人法天法地法自然,這就是天道。人的生命發展也是一個法自然的一個過程。如果孔子所說的這句話是用來影射顏回的話,那么這里就有了“命”的味道。按常情常理,顏回的成長是會苗而秀、秀而實的,沒有這樣不是“命”又是什么?

【原文】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下一代就不如這一代呢?如果到了四十、五十歲的時候仍然默默無聞,那就不再值得敬畏了!”

【解讀】孔子立足生命的全局看待生命成長。后生之所以可畏,就是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成長說不上會在什么時候突然認識到本質和規律,但人的生命一旦進入四十、五十歲的時候,隨著體力、經歷的下降,再想有所作為確實也就很難了。這個年齡的人,那雄心勃勃的盡頭已經受到了年齡的限制,年過半百的人,心理也發生了一年輕人不一樣的變化。

【原文】9.24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孔子說:“符合道理的話,能不聽從嗎?聽從但還要改正不足才可貴。恭維的好話,聽了能不高興嗎?高興之后要思考它的真意才最可貴。光高興但不加思考,表面聽從但不改過,這樣的人也不知道怎么辦了!“

【解讀】這一章孔子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對待他人對我們說的話。符合道理、情理的話不但要聽從,還要與自身對比沒有做到的要改正才最可貴。對他人的贊賞或者阿諛逢迎要仔細推敲、認真思考其背后的含義,免得得意忘形、不知所以,以至于失去自我本色。對于懂得道理卻不照著做,聽別人說也不加思考的人,拿他是沒有辦法的,這是從教育的角度說的。其實一個人成長就是聽到一個好道理之后矯正自己的不足,這樣一點一點提高的??鬃又浴俺劦?,夕死可矣”,不就是因為聽到這樣一個好的道理就可以照著做嗎?

【原文】9.25子曰:“主忠信,毋有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STRONG>

【譯文】孔子說:“以忠誠和守信為做人的根本,沒有不如自己的人,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FONT>

【解讀】做人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忠誠守信,不要瞧不起別人,每個人生上都會有優點,所以有了過錯就要改正,這是人格、人性日趨完善的基礎。

【原文】9.26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STRONG>

【譯文】孔子說:“三軍的帥位可以改變,而男兒的志向卻不可以被改變?!?/FONT>

【解讀】孔子強調向學和做人志向的重要。志向就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沒有他人生就會沒有目的,有了這樣的目標還要保持矢志不移才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原文】9.27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hé)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zāng)?’”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譯文】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絲綿袍,與穿著狐裘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覺得可恥的人恐怕只有子路這個人吧!‘不嫉妒、不貪求,有什么不好呢?’”子路經常背誦這句話??鬃诱f:“這不過是做人的道理,怎么可以代表全部的美德呢?”

【解讀】孔子高度贊揚子路的精神和美德,子路高興就經常的叨念老實說過的這句話??鬃泳瓦m時的對子路說這是你做人的美德,但不是全部。給予子路以提醒,不要因此而驕傲??鬃拥慕逃蠖喽际乔榫辰逃?,就事論事效果極佳。

【原文】9.28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STRONG>

【譯文】孔子說:“天氣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FONT>

【解讀】這就是天道,大自然告訴我們的道理。一個人的操守和品格也需要在艱難和考驗中才能夠顯現。這樣看來,其話語背后也是“命”的東西,可以細細體會。

【原文】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STRONG>

【譯文】孔子說:“聰明的人沒有困惑,仁厚的人沒有憂慮,勇敢的人沒有畏懼?!?/FONT>

【解讀】仁、智、勇,是孔子提倡的三項美德?!吨杏埂氛f:“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蔽覀冎揽鬃拥慕逃侨说慕逃?,從總體上來說就是要仁智勇兼備,亦如今天我們所說的德智體全面發展。

【原文】9.30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STRONG>

【譯文】孔子說:“可以在一起學習,但未必能夠一起走向道;可以一起走向道,但未必能夠一起堅持道;可以一起堅持道,卻未必可以權衡輕重相互合作?!?/FONT>

【解讀】同學之間常常就是這樣,坐在同一間教室共同學習,但理想目標卻不一樣,即使理想目標一致,卻不一定都能堅持到底,一起堅持到底實現共同的理想卻不能在一起共同建設這個理想。電視連續劇《人間正道是滄?!肪秃芎玫脑忈屃丝鬃铀f的這個道理。但同學終歸是同學,在生活和社會中永遠有著不了的情緣。

【原文】9.31“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弊釉唬骸拔粗家?,夫何遠之有?”

【譯文】(詩中說)“棠棣的花兒呀,翩翩地搖曳啊。難道我不思念你嗎?只是住的太遙遠了?!笨鬃诱f:“還是沒有真的思念呀,真的思念了的話,還有什么遙遠的呢?”

【解讀】這句話很有意思,他說明了一個心里現象,孔子說的是對的。一個人如果想念和牽掛一個人,這個人就會在他的心里,既然在他的心里天涯海角又有什么關系呢?如果沒有這樣的牽掛與思念,即便是近在咫尺也會形同海角天涯。我在《與倉央嘉措一起修行》一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在生活中,當我們用心專一的時候,無論相隔多遠,心與心的距離都會很近。而當我們心猿意馬的時候,對面猶如天涯。有一位哲人說:為什么人在吵架的時聲音很大?因為兩個人相互憤怒的時候,他們的心和心相距太遠;反過來,為什么戀愛時總喜歡喃喃低語?那是因為兩顆心彼此緊挨,每個人的心中都只有對方?!?/STRONG>這些話也可以說明和詮釋孔子的“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第七》篇)這句話。整篇《子罕第九》就以這一章對“仁”的看法收束,意味深長!

图片小说视频一区二区_波多野结衣中文_伊人www22综合色_天天曰天天干天天操
<delect id="l7lpf"><noframes id="l7lpf">
<dl id="l7lpf"></dl><noframes id="l7lpf"><dl id="l7lpf"><dl id="l7lpf"></dl></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
<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dl id="l7lpf"></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video><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video id="l7lpf"><dl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dl></video>
<dl id="l7lpf"><i id="l7lpf"></i></dl><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nobr id="l7lpf"><video id="l7lpf"></video></nobr>
<video id="l7lpf"><i id="l7lpf"><delect id="l7lpf"></delect></i></video><dl id="l7lpf"></dl><dl id="l7lpf"><i id="l7lpf"></i></dl><dl id="l7lpf"></dl><video id="l7lpf"><dl id="l7lpf"></dl></video>